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古诗赏析之《野望》

古诗赏析之《野望》

时间:2019-12-19 19:59:58

相关推荐

古诗赏析之《野望》

教育格言: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王绩是初唐时期第一重要的隐逸诗人,也是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一、作者简介

王绩(585 —644),初唐诗人。字无功,因常游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初唐着名诗人第一位隐士。隋末名儒王通之弟。两人都不热中于仕宦。王绩以诗赋着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王通隐居讲学,为河汾之间儒学宗师,着有《文中子》。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东皋而终,《野望》即是在皋之作。他的诗以质朴,自然清新见长,在浮靡轻柔,采丽竞繁的初唐诗气中独树一帜。其自传性的诗沟通了陶潜和杜甫,山水田园联接渊明和王维,《野望》促进了五律的定型,工诗善文,且对五律的成熟,有所贡献。他的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常以阮籍、陶潜自况。诗风朴素自然,洗尽六朝铅华,为初唐诗坛带来生气,实为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

二、写作背景

绩,他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际,他并没有什么积极的作为。王绩自己也承认,“有道于己,无功于时”,自号“王无功”。他一生之中由进而退,辞官归隐,大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归田以后,常以阮籍、陶潜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的理想和热情。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乐皋(在今天山西河津)之时。

三、注释译文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着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举目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自己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路上,猎人骑着马带着各自的猎物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四、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为这首诗奠定了孤寂凄凉的感情基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作者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凄凉的晚秋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枯黄的颜色,连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这种看似静谧开阔的意境,恰恰给人一种荒凉落寞之感。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寂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而诗人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惆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此时,诗人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回到了最初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能够向谁诉说这份寂寥?只好向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倾诉了。由于诗人高唱《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的志趣。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五、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有一定的生活内容而且风格清新朴素,是摆脱齐梁浮艳气息的近体诗。诗文的内容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 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说:“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六、中考链接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参考答案:

1.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寂寥的情怀。

2.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总写秋色是近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副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的恰到好处,显的那么自然和谐。

编辑:康慧

审阅:任志远

大同市任志远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