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打下美军战机 参加上甘岭战役 荣立三等功……河池抗美援朝老兵回忆血与火的岁月

打下美军战机 参加上甘岭战役 荣立三等功……河池抗美援朝老兵回忆血与火的岁月

时间:2022-01-30 11:48:16

相关推荐

打下美军战机 参加上甘岭战役 荣立三等功……河池抗美援朝老兵回忆血与火的岁月

点击↑上方「河池民生」订阅我们《每天10分钟,民生资讯全知道》

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韦荣昌老人,今年已84岁高龄。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村老人,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他16岁就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用高射炮打下美军战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并在朝鲜战场荣立了三等功。

近日,记者慕名到金城江区五圩镇平桥村塘腊屯采访这位抗美援朝的老英雄。慈祥、淡泊,以逗孙为乐……这位普通的老人,几十年隐藏功名,几十年安心农村,让记者对他这种不计荣耀与名利的精神产生深深的敬佩。

满头银发的韦荣昌老人。

16岁志愿加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见到老人时,他正在家里闭目养神。知道记者要来采访他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经历,老人走进房间,从床边的柜子里慢慢地摸出一个小包,哆嗦着打开,这里珍藏着老人的宝贝:参战纪念章、民政抚恤补助证等。

那枚显眼的纪念章为铜质,外形呈五角星状,上方写有“抗美援朝纪念”,中间主图是毛主席头像,四周是红色烤漆。家人说,老人一直揣着这个包,放在他床边的柜子里。

韦荣昌老人获得的纪念章。

“我是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6团1连战士。”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阀门……

1950年,15岁的韦荣昌从家乡步行8个小时到原河池县报名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在原宜山县打土匪、在河池看守所看押犯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所在的部队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宣传,作为军人,当时大家都做了表态,表示随时听从祖国召唤,个个斗志昂扬,主动要求赴朝鲜参加战斗。

1951年6月,他随部队调防从宜山出发,乘火车昼夜行进。火车行至汉口时,下车稍作休息后便又乘船过江,紧接着又乘火车直赶辽宁省安东市(现在的丹东市)。一下车,指战员带大家爬上山头,简单地比划着战场的地方和祖国的方向,大家便步行赶往朝鲜投入战场。

“我第一次上阵地是守卫隔山火车站,用高射机枪瞄准来犯的美国飞机。”

韦荣昌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补给的主要通道是安东、上河口和集安。当时,美国动用其空军大部力量,企图拼命封锁鸭绿江沿线的“钢铁运输线”。据老人回忆,隔山火车站是当时后方运输兵力、补给的重要运输据点之一,经常受到敌机轰炸。

敌人的炮弹多不怕浪费,乱丢乱炸,一时间阵地上到处浓烟滚滚,飞机丢汽油凝固炸弹,很多战友被烧伤、炸死。“一旦上空有呼呼的声音,并看到飞机在空中转圈,那是侦察机来;听见‘咻’的声音,就是轰炸机丢炸弹,要及时躲避。”韦荣昌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诉说着当时残酷的战斗。

后来,志愿军设置了防空哨,星罗棋布的防空哨,构成了严密的对空报警网。摸清了敌机的规律,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还击,后来韦荣昌所在的机枪连打得数架敌机屁股冒烟、灰溜溜逃跑,有的被射中要害,直接一头插入了对面的山头,火光冲天。之后就很少有敌机来犯,他们也随即转战“394.8高地”。

历经上甘岭战役大血战九死一生

转战“394.8高地”时正值冬季,有的地方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十分寒冷。为了躲避敌人飞机,他们不能生火做饭,因为美军飞机发现哪里有烟雾升起,马上就会来轰炸。韦荣昌和战友们只能穿着白色的衣服作掩护,每人背着五六斤的炒面,带上一壶水,昼夜不停行军。

“饿了就抓一把炒面一把雪,边吞咽边行进。”

韦荣昌说,他们不仅要战胜恶劣的环境,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斗打响,历时43天,到11月25日结束。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展开激战,不断增加兵力和兵器,你争我夺,由战斗变成战役。韦荣昌所在的38军主要对“联合国军”的白马山阵地(即394.8高地)进行攻击,双方均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战斗非常激烈,战场上炮弹掀起的尘土掩盖战士们的身体,强烈的冲击波震动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战士被活活震死。炮声过后就是冲锋,敌人阵地前的碉堡是冲锋的最大阻碍。

“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我和战友们白天侦察,夜间拿着爆破筒摸爬过去炸掉碉堡,可是敌人也很警觉,一见到有动静他们就乱扫射,我们是去了一批牺牲一批。”让韦荣昌记忆深刻的是他的战友黄程、黄芳两兄妹。在一次“拔钉子”行动中,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黄程趁着夜色拿着爆破筒摸爬着到敌人碉堡前,好不容易等到敌人机枪停止射击,正当要起身把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时,被敌人机枪射中,倒在了敌人的枪口面前,妹妹黄芳尖叫着,看着自己的哥哥倒在血泊中。

据史料记载,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1.5万多人;联合国军伤亡2.5万多人,可见战斗之惨烈程度。

“多少年后,闲空时,我总是记得那个场景,还有那些牺牲的战友,好多的尸骨都丢在朝鲜了。”

韦荣昌说,当年跟他同一节车厢北上的战友,战争结束后回来的记得的就只有拉远村的莫顶山、那干村的韦克让和水任村的一姓韦的3个战友。

说着说着,老人声音发颤,哽咽着。这个时候,陪在他旁边的侄子、广西科技大学的教授韦献飞,也都流泪了。这是老人第一次,向外人说起这些战斗经历。

战争结束后,韦荣昌回国,不久退伍,被安排在原河池公社企业队(以农代工性质)工作,期间他被抽调参加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枝柳铁路(广西段)修建工作,工程结束后他又回到到公社企业队工作。

1976年,随着公社企业队的解散,单位领导和他沟通解决工作问题,但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低,加上长年在外奔波,和家人聚少离多,他就放弃了安置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五圩镇平桥村塘腊屯务农。

(来源: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锋 陆寿欢 通讯员 韦卫;编辑:林郁婷)

爆料身边事,请加小编微信号hchc0778更多河池民生资讯、身边事信息点击,河池民生微信平台。身边新闻!想爆料突发事,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加入。

河池民生

关注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