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马贺山论【岣嵝碑】

马贺山论【岣嵝碑】

时间:2023-10-20 02:41:42

相关推荐

马贺山论【岣嵝碑】

-10-11|阅:转:|分享

开放分类:文字

岣嵝碑(ɡǒu lǒu bēi)即。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马贺山认为:[岣嵝碑]上的文字,看上去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大的反差呢,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文字还原始还落后才对,其实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有时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商民族是一个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东夷游牧民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民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民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民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着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

目录

·1碑刻简介

·2各地拓本

·3内容

·4岳麓山禹王碑

·5杨慎禹碑释文

·6禹王碑释文

碑刻简介/岣嵝碑编辑

岣嵝碑图册

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7月上旬重新被发现,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各地拓本/岣嵝碑编辑

岣嵝碑图册

南宋嘉定五年(12)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之后云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苏南京栖霞山、河南禹州、陕西西安碑林、浙江绍兴、湖北武汉均有翻刻;

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张素(张碧泉)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之后刻于安宁县城东洛阳山上法华寺石壁,为摩崖石刻;

●浙江绍兴,存于绍兴禹庙岣嵝碑亭内,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于此,为碑刻;

●四川明泉县(今北川县禹里羌族乡)九龙山禹庙碑亭内(1561年立),为碑刻;

岣嵝碑图册

●江苏南京,位于栖霞山天开岩侧,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1609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刻于此,为摩崖石刻;

●明万历年间,刻于河南汲县;

●清康熙年间毛会建于西安府学及归德府署先后翻刻禹王碑。

内容/岣嵝碑编辑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由于其文字奇特,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前6(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岳麓山禹王碑/岣嵝碑编辑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属摩崖石刻,为南宋嘉定五年摹拓刻本。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兼有护碑亭,明崇宗三年(1630年)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增建石栏;清朝康熙年间,周召南、丁司孔重修。碑二侧增有明代刑部刘汝南“夸神禹碑歌”、清代欧阳正焕“大观”石刻;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慎禹碑释文/岣嵝碑编辑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马贺山认为:[岣嵝碑]上的文字,看上去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大的反差呢,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文字还原始还落后才对,其实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有时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商民族是一个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东夷游牧民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民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民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民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着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

禹王碑释文/岣嵝碑编辑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