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古人的藏书印爱书 护书 读书的情怀

古人的藏书印爱书 护书 读书的情怀

时间:2020-11-20 01:54:59

相关推荐

古人的藏书印爱书 护书 读书的情怀

资料图

很多爱书人都知道藏书票,它起源于欧洲,一般贴在书籍封补页或扉页的右上角或中央,属于藏书者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图书收藏者也有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它就是藏书印。

在古代,喜好藏书的文人学者都会拥有自己专用的藏书印,每得一本好书,就会将印章盖在心爱的藏书上。鲜红的印痕与纸上的墨迹相映成趣,是一件特别赏心悦目的雅事。

据古书记载,最早的藏书印是唐太宗李世民写有“贞观”二字的连珠印。此后,又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印、宋太祖赵匡胤“秘阁图书”印、苏东坡“赵郡苏轼图籍”、米芾“米氏审定真迹”等,皆为有名的藏书印。

宋代以前印材大多用铜,帝王和皇亲国戚则用玉或金银制印。到了明清时期,私家藏书蔚然成风,篆刻流派名家辈出,藏书印更是多种多样,正如清代著名学者叶德辉所说:“藏书必有印记。”可见那时藏书印的使用已经是一件极为普遍之事。在众多古代藏书印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名字章”和“鉴赏章”。“名字章”包括藏书者的名字印、别号印、斋室印等,上文提到的唐太宗“贞观”印、李隆基“开元”印都属于名字章。“鉴赏章”中有的直接记录了收藏者对书籍的鉴定结果,如“善本”“宋本”“元本”“孤本”“钞本”等,还有一部分是藏书者欣赏藏书后加盖其上的,如写有“珍藏”“鉴藏”“珍赏”“阅过”“曾阅”“曾藏”“过目”“过眼”“眼福”等。

明代以后,使用藏书印的风气逐渐普及开来,私人藏书尤为重视藏书印的应用。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藏书之丰举世皆知。他有一方56个字的大藏书印章,印文为“赵文敏于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耻非其有,无宁舍旃”。可谓蔚为壮观。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私人印章寓人品于字里行间,颇具韵味。常见的钤印有“七品官耳”、“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初看印文平淡,细究方觉可贵。藏书大师马太龙自刻一藏书印章,印文为“印奴”。由于藏书甚多,他的书常被人盗走。他一气之下又刻了“警印”,钤于书之扉页:“窃书非雅贼”。

现代许多文艺家藏书印章独具特色。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扉页,印文是“秋之白华”,含二人名字在内,构思巧妙,用意深刻。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签个名,线装书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魏建功替他镌刻了两枚印章,长形者曰“长乐郑氏藏书”,方形者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

鲁迅先生藏过不少石刻拓本、古籍和其他书籍。他用过的藏书印章有“周树人所藏”“会稽周氏收藏”“俟堂”等。鲁迅曾结识著名国画家、金石家陈师曾。陈师曾先后为鲁迅刻过“周树人所藏”、“俟堂”等5方印章。邓拓先生的藏书印也别有格调。他曾刻有一枚“书生之气不可无”的藏书印,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学者风度。董必武爱藏书,他所有的藏书均钤上一方椭圆形“乐益堂”的藏书印,“乐益堂”是他居室客厅的匾额。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解放后他的个人藏书达数万册。他曾有一枚藏书章,是1963年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刻的一方钱线朱文“毛氏藏书”印章。吴朴堂在刻这方印时,妥善处理了“毛氏”和“藏书”四字笔画疏密和布局的矛盾。这个印章深得毛泽东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有这枚藏书印章。

在众多藏书印中,比较有趣的当数“闲章”,其内容最为丰富,包括诗文印、吉语印、箴言印、训诫印等。这些闲章的内容恰恰反映了藏书者对书籍的钟爱程度以及读书情趣,更能让后人一窥当时读书者的人品、修养和意愿,比如,清代藏书家吴骞“拜经楼”中珍藏的宋咸淳《临安志》,上面有吴氏的藏书印,其文云:“寒无可衣,饥无可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从中显示出吴氏对书籍的珍爱。明末著名藏书家毛晋的藏书印“毛氏藏书子孙永宝”“毛氏图史子孙永保之”等,这种希望子孙永远读书或永远保存先人藏书的观念,虽然在今人看来是非常狭隘的,但却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藏书家的主流思想。清朝阳湖藏书家杨继振的藏书印,印文近200字,可能是目前人们能见到的文字最多的藏书印。事实上,这枚藏书印的内容是一篇爱书短文,其中看书是“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少即瑶、勿以作枕,勿以加刺”的观点,对于今人护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的说来,众多藏书印记录的是从古至今每位藏书家爱书、护书、读书的情怀,它们在为今人回顾了一段段藏书历史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前辈爱书好学,并为图书的保存、流传所付出的心血感动不已。

来源:城市快报

漫谈藏书章

白福春 曲 奎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

一、藏书章究竟产生于何时

藏书章亦称藏书印,是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中国最早的藏书章究竟出现于何时,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藏书章出现在西汉时期。然而,西汉时期,还不是大量使用纸张的时候,藏书章在那时还缺乏使用的物质基础。

藏书章作为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是由鉴藏印演化而来的。鉴藏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书画赏鉴、审定与收藏的印章。一类是用于图书典籍收藏的印章。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窦泉的《述书赋》的记载,最早的鉴藏印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把东晋仆射“周颇”白文小印列为最早的一方收藏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言“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画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由此可知,鉴藏印在隋以前的使用还未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押署鉴定书画后在真迹或副页上签字,称为押署,只是“晋、宋至周、隋”时期鉴定记录的方式,在这一时期用于图书的藏书章也不可能存在。鉴蔽用印之风是从唐御府开始的。徐浩的《古迹记》中曾有如下的记载唐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宝于内府钟每、张芝、芝弟栩、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轶,以“贞观”字印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后。韦述《叙书录》亦称唐太宗“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唐太宗以令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别真伪,“各随多少,勒为卷轶”,以“贞观”年号印以作识别。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鉴藏印既用于书画之上,亦用于图书之上,是笼而统之的,均用“贞观”二字连珠印。这一点邓散木先生就曾明确提出“收藏鉴赏印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之 “贞观”二字连珠印、玄宗之“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其滥筋也。其后南唐李后主有“建业文房”之印,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至徽宗之宜和诸印,金章宗之明昌七印,尤为著录家所艳称。其在臣下,则有东坡居士之“赵郡苏轼图籍”,米芾之“米氏审定真迹”等印,不可弹记。惟原印及铃本,流传至甚少,仅于书画嫌素间,偶一见之耳”。沙孟海先生对此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隋唐人鉴定法书真迹后,就在所鉴定的字迹上或副页上签名,表示负责鉴定的意思。传世王羲之、王献之等帖常有后世人的签名。特别如《奉桔帖》签名最多,有隋代的诸葛顺、柳顾言、智果,宋代的欧阳修、韩琦等十余人。后来则多用印章来代替签名,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也有‘开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顺印章虽未标出鉴定字样,却是鉴定性质,同时也是鉴藏印的开始”。这种状况一直到宋代才得到改变。宋代内府藏书所盖的“文房之印”、“内合同印”、“内殿图书”、“集贤殿书院印”、“集贤院御书印”、“内府图书之印”、 “秘阁图书”等,都有固定的加盖位里,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书章,因而藏书章这才真正地从鉴藏印中独立出来。有些学者认为“最早的藏书章大概要算唐初李世民的‘贞观’二字连珠印,用来盖在皇宫内府所珍藏的书画上”的观点是有一定的概念上的偏差的。明清之际,藏书活动和篆刻艺术有很大发展使用藏书章的风气也逐渐普及开来。据统计,我国从宋朝到清末,有多位藏书家都有这种爱好,就是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盖上图章。

二、加盖藏书章要用印泥,不要用印油,宜用书画印泥

印迹的优劣,关键又在于印泥。因此,印泥的质量好坏是相当重要的。印泥的成份复杂,主要由颜料、油料和填加成份所组成,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的印泥,其所用的原料种类有所不同例如红颜色有大红粉、金光红、银朱等,常用的油料有蓖麻油、亚麻油和饭化石蜡油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印泥只是适用于普通的纸张上,对于亮光纸,往往是无济于事,特别是对于期刊,这样的印泥就表现得极不适用。

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上加盖藏书章,其最根本的要求是所使用的印迹材料必须耐久,若使用不耐久的印迹材料,经过多年后,一旦印迹消失,我们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将付之东流。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图书馆,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图书馆,使用的印迹材料是印台油,而印台油是一种不耐久的印迹材料,这样做不符合档案保护技术的要求,应该使用较耐久的印迹材料印泥。目前,我国图书馆加盖藏书章使用的印泥,大都是泥质的正红印泥或印油加注到印台中的水质印泥。用这两种印泥加盖藏书章均属不顾长远的做法,因为制作这两种印泥的都属水溶性和耐光性差的有机染料,性能极不稳定,它遇酸、碱易褪色,遇高温、高湿易捆化。还有的由于印油自身的泅化、挥发,把盖在印面下或接近印面的文字也给涸化、挥发掉了。

书画印泥一般以天然颜料银朱或朱砂为原料,再配以一些珍贵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配制而成。由于制作材料味砂或银朱屏有耐光、耐高温限、耐酸碱性的特点。因此,它的耐久性强、有永久保存的可能。如保留到现在的唐宋甚至年代更久远的书画的印章印纹,至今还是清晰、鲜亮如初。理论与事实证明,书画印泥比泥质的正红印泥或印油耐久性好。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图书馆在加盖藏书章时应选用书画印泥。

三、藏书章宜选用石章,字体以细朱文小篆为佳

目前许多图书馆多使用公章式的图形藏书章,分不清究竟是行政用章,还是馆藏业务用章,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藏书章的篆刻艺术,图书馆应采用篆刻章为宜。

篆刻艺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它融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炉。篆刻印章钤于图书、期刊之上,工整稳妥,沉着庄重,更蕴含着一种文化内涵。藏书章的字体以现代流行的通用篆体为宜,采取朱文细笔为佳。

关于钤盖藏书章的方法,首先蘸印泥要轻匀,使印面均匀地粘上印泥。钤章时,左手扶正藏书章,右手运全身之力于指端,并均匀施力。钤好后,当纸张分离时,宜轻轻提起。刚钤完藏书章不宜把书马上合上,应让印色晾干,或衬上吸墨纸以防染到另一书页上。

四、藏书章加盖的位置

对于藏书章的钤盖位置,不同的图书馆曾有过不同的做法,其位置主要有封面、书名、书口、书中某一页、书的最后一页等做法,目前对于图书的铃盖藏书章的位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人曾写文章专门论述藏书章应加盖的位置,认为“选择书名页中上部和书名页正中两个部位比较合适”。最普遍的做法是把藏书章加盖在书名页中的某一位,期刊和其他资料则多将藏书章盖在封面上。目前,图书馆的通常做法是把藏书章盖在书名页中,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的,至于究竟是盖在书名页中的上部还是下部,各馆可自行规定。对于藏书章盖在书口之上的做法,虽然亦可,但终感不太美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