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解析(一)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解析(一)

时间:2023-08-01 07:26:44

相关推荐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解析(一)

《示宪儿》王阳明家训全文

幼儿曹,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

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三字诗解析(一)

幼儿曹,听教诲;

曹,语气词,等、辈之意,意为:孩子们。

孩子们,你们要听从教诲。

开篇看到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和蔼地将孩子招至膝前,说,孩子,我们来一起读点书,学学圣贤们做人的道理。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

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关于读书

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学习知识,一方面是为了实用,另一方面也是修身养性,拓展视野,开阔心胸。

人一生的寿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读过的书,经过的事情,便决定一个人的气度和格局。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局限,人所能经历的事情总是有限的,这时候,善读书,勤思考便成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读书可以使人博古通今,尤其是历史和人文类的书籍,引人思考,使人通过类比和借鉴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能力。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

关于孝悌

关于孝,有一个王阳明先生论孝的故事:

江西庐陵县乡人有两父子打官司,请先生裁断,手下人想阻止他们,而先生予以审理,还没等先生的话讲完,这两父子就抱在一起恸哭,和好离去。

柴鸣治进来问:“先生讲了什么话,让他们这么快就悔悟了?”

先生说:“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鸣治很惊讶,请问缘由。

先生说:“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瞽叟只记得舜是他养育大的,现在为什么不能令自己开心?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改变了,却还认为自己对舜很慈爱,所以就更不能做到慈爱。舜只是一心想着父亲养育我时是如何爱我的,现在不爱我,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舜整天都在反思自己不能尽孝的地方,所以他就更能做到孝顺。等到舜后来使瞽叟回心转意,开心愉悦,瞽叟又不过是回复他心中原本就存在的慈爱的本体而已。所以后世称赞舜是一个古今公认的大孝子,瞽叟也成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从古到今,孝道都是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人们赋予孝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古人认为常年漂泊在外,不能尽奉养父母的义务,是为不孝,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现象,孝养与个人实现的矛盾就日渐显现出来,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新时代孝道所需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而应顺应时代,应时而变,找到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平衡点,父母需要的,并不是金钱,礼物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是子女的爱,很多父母并不奢望晚年生活多么富足、如何享乐,只希望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可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有时间回家看看、没时间打打电话,一句问候、一个电话更能够表达儿女的孝心,多理解父母,让他们安心,老有所乐,心情愉快,这样才算真正为父母尽了孝。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往期文章

70个古诗词中常用典故解说,帮孩子读懂诗词深意

温柔而坚定,你真的做到了吗?

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

如何对待别人:“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不迁怒,不贰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