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松阳艺术介入乡村范例三则

松阳艺术介入乡村范例三则

时间:2018-11-01 15:00:35

相关推荐

松阳艺术介入乡村范例三则

近几年,松阳坚持艺术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坚实而有成效、可堪效仿的传统村落复兴之路。

自“艺术下乡”已来,有不少艺术作品在松阳建成,改变了松阳传统村落单一、缺乏生气的格局,松阳传统村落因艺术而生变,新人才、新血液开始回流乡村在村落聚集,乡村也由此重新焕发了生机。

艺术介入乡村,在展现松阳传统村落淳朴民风、民俗、民性的同时,更推助了其在现时代的更新、转化和融合,乡村因艺术而涅槃重生。

石门圩廊桥

随着徐甜甜设计的红糖工坊、契约博物馆、竹林剧场在松阳知名度逐渐提高,“艺术下乡”成了传统乡村转型的一种可行路径。

徐甜甜作为艺术介入乡村的先行者,通过其在松阳的先行案例可以看到她的设计理路,即选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产业元素,“以乡村公共功能为载体,用类似中医‘针灸’的方式介入乡村。”。

当艺术“撞上”契约博物馆,为大众展示了传统村落精神,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传统村落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当艺术“撞上”红糖工坊,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当艺术“撞上”竹林剧场,为传统村落搭建展示舞台创造人文景观。当艺术“撞上”契约博物馆,我们能领略传统村落的精神,我们能看到传统村落在以“火箭”般的速度进行乡村产业振兴和文艺展演。

如今,松阳的新型乡村向世界展示着属于自己的因艺术而生的“松阳故事”。

黄圩驿站

一、传统村落的内涵展示——契约博物馆

契约博物馆坐落在松阳县南部,属于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六村”,据资料记载:“这里是由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通贤阙氏十四氏祖阙盛宗携其子远迁而来。”这里大部分民居都能看出传统闽派民居的身影。

契约博物馆

初见契约博物馆时,只是被它独特的外观所吸引,简单却又能让人看出这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用石头作为博物馆的建筑原材料,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年代感,石头从附近的溪流河滩中采集,低成本且不需后期维护又在建筑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被边上的大爷拉住聊天,通过与大爷的对话我们发现博物馆是依靠村民的力量下建成,村民们会从流经村口的小溪中捡石头砌上,所以也保留了最原始的建筑手法和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如果用木材来做建筑材料面临更多的后期维护成本,同时木材保留时间远不如石头。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没有比石头更好的选择了。

石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清朝就形成了灵活的乡里社会。众多的契约也就在这产生。在石仓,凡是进行了交易就有契约的出现,无论是大到卖妻卖女,卖田卖房,还是小到树木、牲畜。在交易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签订契约。

石仓契约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契约,包括地契、田契、婚约、成绩单、卖女典妻契约、古代账本、族谱、畜牧耕田等多种古契约。这些保存下来的契约都是农耕文明的一种证物,也是专家解读农耕文明的“密码”。

中国一直是农耕经济以礼俗来规范社会秩序,西方重商才有契约精神,因此契约的存在意味着农耕经济外的规约意识,也是石仓商业繁盛的明证。契约博物馆的存在就是石仓历史的浓缩。

二、传统村落的产业振兴——豆腐工坊

在松阳有一间豆腐工坊虽然占地不大却也是带动了传统村落的繁荣。豆腐的制作在松阳蔡宅村已有些年头了,由于水质的原因,注定了蔡宅村的豆腐比其他豆腐更加美味。所以,豆腐也成了蔡宅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

在这基础上,松阳县在当代乡村振兴上大胆创新设计,让蔡宅豆腐工坊带领地方产品重获新生,不仅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同时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为乡村开创了一条新的经济道路。

豆腐工坊

豆腐工坊不仅是豆制品生产标准化的作坊,更是蔡宅村展示豆制品制作工艺、旅客亲身体验、文化交流的多元空间。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和文化地标,具有整合资源、集聚人气的效果。在解决基本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能带动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成为传统村落更新的最鲜明标志。

豆腐工坊的建立,激发了周围的豆类的种植。如此下来,不仅保留了原始乡村的种植结构还能通过种植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从中获得商机,也让种植更加系统化。

豆腐工坊不只是对产品进行加工,还可以让游客体验,让生产过程完整地展现在游客眼前,生产透明化也能获得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加大消费者认可,也能促进传统村落的更新换代。

豆腐工坊作为多功能型公共场所有利于整合乡村传统产业,在提供集约化经营场所的同时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营造乡村展示空间。

三、传统村落的艺术展演——竹林剧场

在松阳,还有一种令人超乎想象的惊喜——竹林剧场。

松阳的很多传统村落都掩映在竹林中,大片大片的竹林让人不经感叹。而我们要如何在保护竹林的前提下把竹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想这就是竹林剧场诞生的原因吧。

竹林剧场

竹子有很强的柔韧性,通过在空地上有序地下拉竹子,在空中围成一个圆形,便可形成一个可利用的空间。而且对于一个传统村落来说,竹子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不需要考虑后期的维护费用。

现在的竹林剧场已经成为横坑村的功能性多维空间,传统农村的祭祀活动、剧团的演出、公共旅游空间都可以在竹林剧场实现。可以说,传统的戏剧文化在竹林剧场得到了传承。

在传统村落里藏着这样一个剧场,带上家人约上好友,在这品一品茶,运气好时还能见到剧团演出。这样蓝天、白云、竹林共存的剧场,是大自然给传统村落的一种馈赠吧!

在英国的波斯科诺(Porthcurno)的小镇有一个在悬崖边的剧场——米纳克剧场(The Minack Theatre)。这座悬崖峭壁上的剧院面对着碧海蓝天,俯瞰崎岖不平的海峡。保留着古罗马风格的扇形剧场,来自罗伊纳凯德的后院。

这座剧场的每一粒沙子、每一块石头都出自这个英国女人之手。她把自己家和天然海滩上可以运用的材料都让她们发挥作用,她一点点的挖掘、雕刻才有了Minack Theatre今天这般模样。

与英国临海悬崖边开凿的Minack Theatre相比,竹林剧场更加地“天人合一”,竹林剧场运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建筑材料把这个公共空间运用到极致。不损耗其他公共空间,后期维护也十分便捷。同时,还能承载中国的传统活动。

传统村落引进艺术,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艺术化乡村如竹林剧场,乡村艺术化如豆腐工坊和契约博物馆等,运用公共空间整合传统产业、展示传统精神以及展演传统艺术,不仅能改变乡村岌岌可危的格局,还能在原始的乡村基础上发展有潜力的功能,让血液重回传统乡村,让传统村落更加有活力。

以艺术活化乡村,也成为了传统村落走出困境的一种可行路径。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村落焕发生机的原始力量,相信在艺术这一化腐土为神奇的“炼金术”的改造下,传统村落将重新焕发生机。

文字投稿:山乡文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成果 )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一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