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倡未病先防 几种偏方可收藏

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倡未病先防 几种偏方可收藏

时间:2024-07-22 14:03:44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倡未病先防 几种偏方可收藏

中医称糖尿病是消渴症,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很缓慢的,但是安全有效,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谨慎对待。

中医药如何治疗糖尿病?

1、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倡未病先防,防患未然。

在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另外研究表明,现代人进食不规律,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精神紧张及工作压力大,这些均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中医提出三焦养生说,即上焦养生养心肺、中焦养生护脾胃、下焦养生调肝肾,强调在身体及精神方面注重养生,预防消渴病的发生。

2、主动出击,提前干预。

有些患者空腹血糖不高,却存在“隐患”,我国有2/3初诊糖尿病患者为餐后高血糖。曾纪斌建议,凡体检空腹血糖大于5.5mmol/L者,应做糖耐量试验进行糖尿病筛查。糖尿病前期可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3、既病防变,延缓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血糖的管理和血管的管理。糖尿病的危害性主要是血管方面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心梗、脑梗、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帮助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中医药还可以显著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如口干、疲乏、多汗、失眠等症状。这是因为中医药可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辨证治疗、对症下药,帮助消除或减轻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偏方

1、僵蚕散

用药方法:取僵蚕适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僵蚕末2克,每天服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2、糯米

糯米爆成的米花50克,桑根白皮50克。水煎。日分2次服。清热,补中益气,用治糖尿病之烦渴不止。

3、地骨皮

用药方法:每日取地骨皮50克,将其放入1000毫升水中,用慢火煎至剩500毫升水时即可,代茶饮,同时可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4、棕榈子

用药方法:每日取经霜棕榈子(以陈者为佳)30—60克,用水煎,代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在服药期间,病人应禁食鱼腥类、肉类及甜腻类食物,并应节制性生活。

5、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药理研究表明,二者具有降血糖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其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以上是总结的降糖降脂的中药,但是鉴于中药治疗的效果比较慢,所以治疗高血脂高血糖最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事实上,医学上认为高血脂高血糖完全是管不住自己的最吃出来的疾病,所以如果是出现了高血脂高血糖,不仅仅需要服药进行治疗还需要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千万要管住自己的嘴。平时需要多吃一些蔬菜,比如白菜萝卜等食物,少吃脂肪含量高糖类高的食物,加强运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