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中国书法品评 王根权著认识书法

中国书法品评 王根权著认识书法

时间:2019-01-03 00:59:14

相关推荐

中国书法品评 王根权著认识书法

《中国书法品评》 王根权 著 认识书法

一、人们对书法的认识

1、人们对书法认识的感觉

书法很美、很时尚,许多人都想进入、都想参与 ,然而,他们对书法的认识却很浅,有的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去描述:

第一、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是指,凡是识字之人,每个人都能提笔书写。复杂是指,有的人学习书法,练了一辈子字却没有练出名堂。

第二、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指,每一个人都熟视书法,见过的书法作品无数。陌生是指,书法艺术作品总是距离自己很远,有人甚至认为自己与其无缘。

第三、既好说又难说

好说是指,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每个人都能评说上那么一两句。难说是指,对不同的书法作品就不知道该如何评说了。

第四、既能说清又说不清

能说清是指,对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每个人都能说清它好与不好。说不清是指,说这幅作品好,好到什么程度说不清;说这幅作品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也说不清。

第五、既清楚又迷茫

清楚是指,每一个人都清楚学习书法必须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迷茫是指,学习书法的人不知道该如何下功夫,需要花什么样的力气?力气在什么地方使用?尤其是当别人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错的时候,大家对自己都以书法家相待的时候,下一步该学什么?如何学?迷茫了。

2、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感觉体现反映出的问题

人们对书法认识上的这种感觉体现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说明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关于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是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他说:“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

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徜徉、沉醉于其间,并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书法艺术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地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

中国书法艺术的这种特有魅力,不仅吸引着东方人,同样也吸引着西方人。远隔重洋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是这样赞叹中国书法的:“书法在东亚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第二、说明了中国书法自身的不成熟

中国书法的发展现状是,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非常不平衡。书法大家很多,书写技艺很高,而书法理论缺乏。

人们尊重历代的书法名家大家,每每提及他们的时候,不是称“圣”就是呼“杰”。人们更重视书法先哲们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每每说到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时候,总喜欢自豪地说,我们有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当真正需要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打开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仔细地品味那些“宝贝”的时候,则会发现,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那只是一种鼓舞宣传,所谓“宝库”中存放的“宝贝”,多是历代书家们的一些书论文章。那些书论文章中具有深刻思想内容者很少,多是一些书法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看法、感想、感言、体会、以及评论认定结论性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书法艺术理论吗?确切地说,与完全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理论还有着很大的差别,充其量只能沾上一点理论的边。笔者虽然不能说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宝库”不重视之类的话,但确实让人不满意,令人失望。

唐代书法艺术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书牒论》一篇中是这样评论以往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在其《书谱》后记中又云:“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柔,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弥繁,闕者仍闕。”“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是说,以往的书论,内容很乱,质量很差。“或重述旧章”,“或苟兴新说”,“繁者弥繁,阙者仍阙”是说,以往的书论对学书人有用的东西太少,而对学书人无用以至干扰误导的东西太多太滥。

孙过庭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虽然说丰富了许多,但其中有价值的“宝贝”增加甚少。孙过庭所指出的那些书论现象,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一些所谓的书论文章你抄我,我抄他,在那里“重述旧章”。或者不切实际地、不负责地出一些风头,创立所谓的新学说,标榜所谓的新观点。所谓的“新说”,大都没有跳出“奇”、“丑”、“怪”的圈子,空洞无物,呓语连篇,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套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用来解释另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结论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如此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对于学习书法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

一些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文章故意将一些原本很简单的问题说的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让人不知所云,以此显示自己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高深。一些所谓的书法理论家不懂装懂、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以此蒙人,以此欺世,以此忽悠学书人。学书人不读那些书论文章还罢了,凭着自己的认识能力,对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还能清楚一些,读了那些书论文章以后,反倒更加糊涂了。一些学书人曾就这些问题与笔者进行过交流,他们说对一些所谓的书论文章读不懂,越读越糊涂。笔者告诉他们,这很正常,那些文章不仅仅是读者读不懂,作者自己也不懂。“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依旧是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当今之亟待解决问题。

二、什么是书法

1、书法的正名

关于书法的称谓,通常有这么几种:第一,写字;第二,书法;第三,书法艺术;第四,中国书法;第五,中国书法艺术。

比较这五种称谓,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确切,其他四种称谓都正确,但不确切,均可以视为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的简称。

为什么说五种称谓中只有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确切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它明确了书法是艺术;

第二、它明确了这门艺术是中国的艺术。

为什么一定要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两个字,才说他最为确切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因为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文字为书写对象,或者说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的。作为书写对象,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只有中国文字,才具有这种功能,其他文字不具有这种功能。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两个字,意味着对“书法艺术”的范围加以了限制,故此也就显得确切。

第二、书法艺术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加上“中国”二字则表明了它的发源地在中国,有利于提高这门艺术的艺术品牌。

第三、书法艺术的生产地现在已不仅仅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人都崇尚这一艺术,学习练习书法艺术的人很多。这些人中间有一些人不顾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试图将中国的这一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强名为“日本书法”、“韩国书法”等。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二字,则有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可以起到正源清流的作用。

2.书法艺术三个层次的划分

关于什么是书法,历史上的观点很多,几乎每一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有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些观点很纷乱,很难说清其中的哪一种观点,或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宗。但这些纷乱的观点、众多的观点却很简单,也很清晰,均是围绕着两个人的观点展开的。或者直接引用两个人的原话,或者将两个人的观点进行语言调整后再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这两人一个是东汉时期的扬雄,一个是清代的刘熙载。扬雄的话是:“书者,心画也”。 刘熙载的话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什么是“心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用心在画画,这一意思符合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意先笔后”。但这仅仅只是符合书法的书写规律,而不是对书法的准确解释。用“心画”解释书法,是一种比喻,用比喻作定义显然是不合适的。“心画”的另一种意思是,“心中有画”。“心中有画”比喻书法,相当于“字在心中”,“字在心中”说的是书写内容的存在,以此定义书法亦不合适。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一解释与扬雄对书法的解释类似,用的也是比喻的方法,不同的是比喻的喻体较多,喻体的内涵更大了。

到了当代,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工作者都积极地去试图解释书法,这些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掘古人的观点,另一类是突出自己的创新。发掘古人的观点者或直接引用古人的说法,或将古人的观点变换一种说法。所谓创新,则是将古人的观点再加上一些时髦语言而已。诸如:书法是一种乐趣,书法就是人生,书法是一种追求,书法是一种境界,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书法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书法是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解释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发散思维,但都不够完整准确。比如“书法是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这一解释将书写工具的范围变窄了,甲骨文是用刀刻出来的,被排斥在外了,现在的硬笔书法也被排斥在外了。

书法的准确定义是:书法是一种书写中国文字的艺术,或者说书法是一种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

这个定义从解释的角度讲,很准确、很周全。但这个解释太原则,不好理解、不好应用。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淳(醇)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淳醨一迁”,说的是酒精的含量不同,酒的质量就有了区别。酒精含量高的为醇,酒精含量低的为醨,醇和醨的差异就是一个度和量的问题。同时,孙过庭认为“淳醨一迁”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普通规律,即“物理常然”。孙过庭“淳醨一迁,质文三变”的观点就是哲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酒家根据“淳醨一迁”的道理,将酒分为若干不同档次,以供饮者选择。同理,我们可以将书法艺术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供鉴赏收藏家参考。

根据艺术含量的多少,可将书法艺术划分为不同的三个基本概念层次。这三个基本概念层次分别为:写字、书法和书法艺术。

第一个层次:写字的概念

写字就是按照中国文字的笔画顺序及笔画布放位置要求将中国文字写出来。写字的要求是书写工整、正确。写字的目的是让别人易于辨认。

第二个层次:书法的概念

书法就是按照传统的书写规则和法度写字。书法的要求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将字写得美观漂亮。书法的目的在于让别人喜欢看、爱看。

第三个层次:书法艺术的概念

书法艺术是用书法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表现书写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书法艺术的要求是将字写美观漂亮的同时,还要能很好地表达所写文字内容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意境,并展现书法家自身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书法艺术的目的在于达情表意。

不难看出,在写字、书法和书法艺术三个层次中,“写字”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最少,“书法”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居中,“书法艺术”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最大。有了对书法艺术三个基本不同概念层次的划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就清楚多了。

以往人们认识书法,没有“度量”这一概念,不注意区分书法艺术三个不同的概念层次,而又习惯于用其中的一个概念去替代或包含另外两个概念,每每将三个不同质的概念相混同,这就形成了认识书法上的诸多误区和盲点。有了人们认识书法艺术上的诸多误区和盲点,一些所谓的书法理论家、评论家为达到自己的书法名利便借故作乱,鼓吹“怪”、“奇”,将“丑”、“拙”、“稚”说成是书法艺术的高层次、高境界。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怀有一种崇敬,又恪守“谦虚”的传统美德,每每对自己的看法不予肯定,习惯于听信别人,这又使得这些诡辞异说蔓延滋生,使得人们分不清书法作品的优劣好坏,分不清谁是真正的书法大家,从而造成了收藏界的盲从和书法艺术品市场的混乱。现在有了关于书法艺术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大家就可以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诡辞异说予以分辨,对自己所熟悉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进行界定品评。谁是书法家?谁不是书法家?谁是书法大家?谁不是书法大家?谁的作品能值多少钱,相信大家的心目中也就有数了。

三、中国书法艺术之不幸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之国粹,东方文化之瑰宝。它以中国文字为载体,集中地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的形式遍及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响又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它的美学元素已渗入到了民族的骨髓和血液。中国书法是当然之艺术,这会有什么问题?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然而,就是这个不会有问题的问题有了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了大问题。中国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到了近代遇到了麻烦,遭受了有生以来最大之不幸。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否认它不是艺术,一度被排斥出了艺术之列,长期被拒之于中国高等学府之门外。

1.不是问题的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1951年就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1981年才成立,比中国美术家协会晚成立了整整30年。中国现今有八所美术学院,却没有一所书法学院。

中国书法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之不幸呢?这还得从中国的学堂说起。中国的学堂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学堂,只有学馆。洋务运动以后,学堂兴起,学馆衰败,学堂很快取代了学馆。学堂与学馆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学堂是分专业教学,而学馆不分专业。学堂的专业分得很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每一门课程的要求具体而严格。学馆则不分专业,各学馆教的是同一课程,学生也不分年级,只是不同的学生所学的课程深度不同而已。在学馆里,书法是学生的必修课,学堂里不设书法专业,对书法没有要求。学堂就是后来的大学。中国的大学建设开始是学习西方,后来学习苏联。西方和苏联的大学里有美术专业,绘画艺术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中国的大学课堂。西方和苏联有美术学院,中国也就有了美术学院。西方和苏联的大学里都没有书法专业,书法艺术也就因此而被拒之中国大学之门外,西方和苏联没有书法学院,中国也就没有了书法学院。

2.书法是不是艺术的争议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成了争议。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就有过一场争论。朱自清1933年4月29日在他的日记里记录有这样一句话:“晚赴梁宗岱宴,振铎在席上力说书法不是艺术。”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再一次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书法是不是艺术?书法是不是专业?书法能不能进入学堂?书法是艺术就可以成为专业,不是艺术则不能成为专业;书法成为专业,就可以进入学堂,甚或设专业学堂;书法不是专业,就不能进入学堂,只能沦落民间。

当时,力挺书法是艺术者的观点是:“书法是当然的艺术。”理由是:《周礼·保氏》载:“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六艺长期以往为中国文化人必修的功课。以此说明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历史悠久,践习日滋。按说这个依据的理由够充分了,只是这个依据是国产的依据,不是外来的依据。这一依据作为理论证据,证明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的效力太弱。

力主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是:书法是“非专业之业”。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郑振铎,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中国书法这个“非专业之业”,自然进入不了中国的高等学府,只能沦落于民间。

人们都知道“书画同源”,然而就是这个“同源”后来异流了。中国绘画不需要证明自己是艺术,跟着洋画一起成了艺术,进了高等学府。中国书法不入洋艺术,中国书法就需要证明自己是艺术,中国书法证明不了自己是艺术,中国书法就要“责任自负”,就被排斥在了中国高等学府之门外。

3.问题的临时解决

中国书法不能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只能沦落于民间,这一结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书法是不是艺术争论的结束。书法是不是艺术的争论最后一直争论到了国家领袖毛泽东那里。当时章士钊就此问题请教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说了这样一句话:“多一门艺术没有什么不好。”毛泽东主席以其个人的权威和聪明智慧使得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争论到此算是暂告一个段落。

现在解读一下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这句话所包含有这样四层意思:

第一、毛泽东本人感觉书法应该是一门艺术;

第二、毛泽东本人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得到论证;

第三、在未论证以前先按艺术对待利大于弊;

第四、寄希望于后来的书法理论工作者,能够从理论上证明书法是一门艺术。

4、书法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虽然毛泽东以其个人的权威和聪明智慧使得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根本上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79年,一些书法人呼吁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性质是党领导下的社团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解决的只是中国书法家的流散问题。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大学课堂的道路依旧漫长而曲折。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不是好些大学里都设有书法专业,都在招生,都有毕业生,有的大学还有书法研究生、博士生,怎么能说中国书法艺术被拒之中国大学之门外呢?大家有所不知,现在所有大学所设书法专业全都是在打擦边球,对外称之为书法专业,对内则称之为艺术设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是艺术设计(书法方向)。

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中的两种观点,形式上是对立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形式上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实质上则是一个全是全非的问题。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的出现,形式上缘于学堂替代了学馆,实质上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冲击,结果是以西方文化的形式否定了东方文化的内容。表面上是中国书法之不幸,实质上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对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既然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已经成了问题,那么书法人就应该积极地设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的争论要求中国书法“责任自负”,做为书法人,做为书法理论工作者,就因该负起这一责任。问题现在明确了,从理论上证明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是摆在书法理论工作者眼下的一个紧要的理论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课题,中国书法才能摆脱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历史困境,那时候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第一所中国书法学院才有可能成立。

作者 王根权 图文 书法创作提升班 编辑 王三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