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UC头条:不看不知道 胡希恕先生用这个方子的奥妙在这里

UC头条:不看不知道 胡希恕先生用这个方子的奥妙在这里

时间:2023-03-10 08:13:09

相关推荐

UC头条:不看不知道  胡希恕先生用这个方子的奥妙在这里

小编导读:

胡希恕老先生是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近代中医名家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胡老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其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极受后世推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胡老是如何解读和应用栀子豉汤的。

【方剂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开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参考处方】栀子6克,香豉10克。

上2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憹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得剧烈的意思。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憹,宜以栀子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相对于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不同,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诊必须精细。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3服后,症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20余剂,症全消失。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即胃上口处有结滞疼痛感,此亦因于误下,邪热内陷,因使该体部发炎的结果,宜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注解:栀子清热泻火,而不宜于虚寒证,病人久有大便溏泄症,乃中虚多寒,故不可与栀子为主的配剂。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阳明病,表证未罢即下之,必使邪热内陷,若其外有热,手足温,则热未结实于里,故不结胸,热自内上迫,故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为大陷胸汤和栀子豉汤的共有证,但结胸则热结于里,而外无大热。栀子豉汤证则为外有热,手足温,此是两方证的主要鉴别点。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注解:下利后更烦者,遗热未除。按其心下濡软则里不实,知为虚烦,因以栀子豉汤主之。

按:至此乃出示栀子豉汤的腹证,由于胃中空虚,故按之濡,以是可知本方证所主虚烦的意义了。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胡希恕医学全集——经方方证传真》

本书是整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杂病论》方证的经验。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该书由其门人整理胡希恕以方类证的笔记及治病验案而成,意在让读者了解胡希恕对经方方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由胡老生前笔记可知,胡老探讨了病位类方证,尚未来得及探讨六经类方证,故其弟子在“病位类方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经方六经类方证”。读者可互参,以便更加系统地了解胡希恕先生的经方方证及六经理论体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