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实拍:海南黎族苗族槟榔谷熠熠生辉

实拍:海南黎族苗族槟榔谷熠熠生辉

时间:2018-12-20 16:58:33

相关推荐

实拍:海南黎族苗族槟榔谷熠熠生辉

不久前,去海南三亚收房,顺便游览了保亭县的黎族苗族槟榔谷公园,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 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参观了黎锦,还买了黎锦,它是海南三宝之一。

黎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唯一聚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这个民族的独特史书。

黎族人民在制作服饰时所使用纺、染、织、绣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该技艺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成的精美的“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人已会用吉贝制作“无色斑布”。灿烂的黎锦织绣艺术,成品主要有黎锦和服饰等,其中以清代进贡朝廷的珍品“龙被”最为驰名。“龙被”工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黎族织锦之一。

自宋代到清代,黎锦精华之作多有向朝廷进贡的珍品,高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清代学士程秉钊有“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也有走向市场,从事商业的苗族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没有耕地,砍山为园,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生活十分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下山定居并分给田地,拨发耕牛、农具,建盖房屋,鼓励他们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生活条件逐年改善。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族住宅都是茅草屋。20世纪50年代以后,苗族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

海南苗族妇女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有图案的方巾,上身穿无领、右开襟、长及膝的长衣,腰间绑一条布带,下穿腊染短裙。男子穿无领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苗族男女服饰均以湛蓝为主色,服饰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织绣工艺讲究,花纹丰富,色彩艳丽,点腊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较为常见,时间1-5年不等。

海南苗族宗教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粑祭奠,同时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山鬼、海龙公、土地公、灶王公等。每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1909年,基督教开始影响海南苗族社会,19以后,琼中地区部分苗族渐渐地信仰基督教,以上帝代替一切鬼神,凡遇一切不顺利的事情,祈祷上帝保佑。不信基督教的苗族仍然信奉祖先崇拜。

景区的苗族在上顶上,我们受到苗族村民的独特方法的欢迎,大家猜猜是什么仪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