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深度研究|章彦潇:从京杭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

深度研究|章彦潇:从京杭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

时间:2019-10-30 11:15:08

相关推荐

深度研究|章彦潇:从京杭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

从京杭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

章彦潇

6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

这一天,在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不禁让人们对大运河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2500岁的大运河经历过曲折的兴修过程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兴修过程。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早在春秋年间,便已开始了运河第一段邗沟的修筑。修建邗沟的起因,在于当时吴王夫差希望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但北上伐齐,陆路运输道路不畅,海上运输风险颇大。于是吴王夫差便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先后下令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连同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由此,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达,这样,“人”字形的运河走向基本形成。

元世祖忽必烈一统中原、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决定对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的处理,将原来“人”字形的水路变成了直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这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对历代王朝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

一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功能并重的运河

从经济方面看,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的经济发展更为快速。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而首都无论是长安、洛阳或是北京,都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上的沟通、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需要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通过运河的修建和使用,不仅加强了南北的沟通往来,而且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对商业发展的推动极大,对南北经济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朝之后,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元代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因此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棉布和丝织品成为几百年来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讲,古代的军事运输主要靠陆运。而运河的开通能将军队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便于粮草运输,有利于抵御外敌。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在古代相当一个时期,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政府来讲是心腹大患,历朝历代都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而解决这些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而江南距北方边境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大量物资长途运输问题的关键。

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讲,运河不再仅仅是一条运河,更是一条维系这个庞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非常突出,使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通过大运河驾驭南北,总揽全国政局,维系中央集权,能够有效减少地方割据。隋唐政权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终未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大运河维系历代王朝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作用是存在的。大运河修建的本质是发展漕运,而漕运是历代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源源不断地进行输血,维持着王朝的生命。明永乐之后,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也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也经由运河抵达京城。湖广川黔等地的大批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

从文化上来讲,大运河的存在,促进了南北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历朝历代中,大运河一直以来都是沟通南北的一条交通要道、经济要道、文化要道。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历史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运河两岸散布着数不清的历史遗迹,比如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京杭大运河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运河的修建,促进形成了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并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最古老人工河道和最年轻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把这一“流动的文化”统筹保障好、传承好、利用好,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愿望。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上看,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要大事,也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抓手。

首先,对于兼具世界最古老人工河道和最年轻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京杭大运河,断航的近半个世纪不过是其2500年生命史的小片段,如今京杭大运河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如果能够恢复全线通航,其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更为到位。恢复运河通航的第一步,可以率先推进北运河京津冀段的通航工程。

其次,仍需加强沿岸历史古迹的保护。大运河沿线的人民依运河而生,一些城市依运河而兴,运河沿岸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如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闸、通州古城核心区等重要文物。尽早尽快对这些遗迹进行更好的修缮和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次,是对运河文化深入进行挖掘。大运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直以来都在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南北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如今,大运河北段全部断流,但历史上的运河文化却得到有效传播。如果要深入挖掘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化内涵,不妨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收集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更多能够传颂的运河故事,再现大运河文化的风貌。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