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时间:2020-07-07 07:53:31

相关推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安史之乱”结束了,已经憔悴不堪的诗人听说“军收河南河北”,真是喜出望外。长期的抑郁愁闷,顿时烟消云散,欣喜若狂。此时,诗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欢愉心情的描写,抒发了盼望祖国统一,民族兴旺的美好情感。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句只有七个字,写出了两个地名:一个是诗人漂泊之地——剑外,一个是叛军老巢——蓟北。诗人把两个地名连接在一起,把相距数千里的两个地方浓缩找在一句诗中,不但拉开了距离,而且诗歌显得气势开阔,具有壮美之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诗人“初闻涕泪满衣”,一个“初闻”,一下触及到诗人的心灵,一下子就“涕泪满衣”,诗人运用夸张写法,表现出百感交集,难以言表的喜悦与伤痛。可以说,这正是诗人那百感交集的情怀与开阔空间距离的相融合而营造出一种富有气势的审美意境。

接着颔联写道:“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诗意承上联而来。诗人把笔锋转到对自己及其妻子的心情描写上。上句描写出了妻子、儿女的愁容消失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显现出这之前一家人是怎样的愁眉苦脸。我们都知道,在安史之乱中,诗人一家颠沛流离,四处飘荡,衣食无着落。诗人在《遣兴三首》其一中写道:“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其二中也写道:“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四处漂泊的生活,亲人不能团聚伤感。诗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道: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如此凄凉与凄惨,都是安史之乱说带来的不幸。诗人在下句写诗人自己,此时此刻也无心收拾书卷,高兴得要发狂一样。其中,一个“狂”字,不但写出了诗人激动不已的心情,也是多年来,漂泊四方,情感压抑后的尽情释放。

颈联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这十分欢乐的气氛中,诗人不得不高歌豪饮,以示庆贺。其中,诗人用一个“须”字,就表明了胜利喜讯传来,就应该好好庆贺,当然,也是纵情释放多年的忧愁的必要方式。酒,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高兴是借酒释放情感,忧伤是借酒消解情感。这里,“白日放歌须纵酒”就与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不同了,但终归是情感的释放表现。上句,诗人通过饮酒,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无比喜悦。下句写了既然剑外收复了,就该回到日夜盼望的家乡。现在的诗人,只想在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已经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让美好的春光陪伴下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是诗人多年的愿望。可以说,自从杜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哪怕来到当时比较稳定的成都,也是一直希望回去的。而今,这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尾联一合,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于诗人此时的愉悦的心情,加上回家心切,想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在头脑中及时拟好了回家的路径。为此,诗人运用了流水对的方法,将四个地名写在两句中,用“即从”与“穿”和“便下”与“向”几个相连的动词联系起来,不但表明了回家的行程路线,也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可以说,“剑外”与“蓟北”这么远,在诗人急切的心绪中,也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了。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歌主要把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拓展意境

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运用想象,拓宽意境,揭示自己的内在情感。

其次,巧用词语

诗歌中,诗人用“忽”字,表明“出人意料,突然”意思。还有动词“穿”、“下”等字,表现出“快速”等意义。

再次,对偶手法

就是这首诗歌的尾联来说,诗人运用流水对的手法,不但上下句一贯,而且形象地体现出急切回家的心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