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京剧唱念中尖团字的由来

京剧唱念中尖团字的由来

时间:2023-12-13 22:15:59

相关推荐

京剧唱念中尖团字的由来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摘自《南山种豆的博客》)

京剧字音中的尖团字,涉及现代汉语拼音的声母 j、 q、 x的发音。

关于尖团字,《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凡古代精、清、从、心、斜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 i、ü或以 i、ü起头,叫尖音字,如‘将’、‘节’;凡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 i、ü或以 i、ü起头,叫团音字,如‘姜’、‘结’。有的方言分尖团,‘精’念zing,‘经’念jing;‘青’念cing,‘轻’念qing;‘星’念sing,‘兴’念xing。普通话不分尖团,‘精经’、‘青轻’、‘星兴’都同音。”从辞海的解释来看,尖团字的产生根源于汉语古音韵到现代音韵的演变。

音韵学家将汉语音韵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在中古音韵晚期宋代,汉字的声母被归纳了三十六字母,并根据发音的部位归纳出“唇、舌、齿、牙、喉”五音。与尖团字有关系的精组五母、见组五母的音值如下:

齿音:精(z)[ts];清(c)[ts"];从[dz];心(s)[s];邪[x];

牙音:见(g)[k];溪(k)[k];群[g];

喉音:晓(h)[x];匣[Y]

上面标的音值中是汉语拼音,[ ]中是国际音标。没有标上汉语拼音的是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消失的音。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中古音和普通话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别。

元代是近代音韵时期。精、见两组字母发生了很大变化。见组声母和洪音韵母(相当于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组合时,仍发舌根音g、k、h,和细音韵母(相当于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组合时,发音位置前移形成一组新的声母即舌面音 j、q、x。而精组声母和洪音韵母组合时仍发舌尖音 z、c、s,和细音韵母组合时,发音位置后移,发zi、ci、si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尖字的读音。这种变化已经表现在元代的《中原音韵》中,但当时并没有尖团字这个提法。至于精组声母和细音韵母组合时z、c、s的后移,到了什么时候才完全合并到舌面前音 j、q、x 这个位置上,恐怕已经无法考证得很确切了。这个时间大致是在清朝,根据就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尖团字的提法,说明当时实际语言中尖团合流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

首先出现尖团音的提法是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本韵书《圆音正考》。这本书的本来动机是用作满汉文翻译的,全书共列出48个音,并用满文注音。每个音之后,先列团音字,后列尖音字,共收字1600多个。作者在序里说:分辨尖团的书,没有人写。往往连一些搞学问的人,一说话就出现尖团不分的错误。这尖团不分,不可小视,它就跟写错字、念错字是同样的毛病。

清朝以后,汉语语音逐步由近代音韵向现代音韵转换,现代北京地区和大部分北方地区语音不分尖团。在一些方言中保留着部分古代、近代音韵的字音,仍然区分尖团。1955年正式定名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中不分尖团,最终确定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也不分尖团。

京剧是自四大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汉调和北方的梆子腔、秦腔等剧种融合而成。作为一种古老剧种,京剧的字音以《中原音韵》也就是“中州韵”为标准,并结合湖广韵、北京音而形成。《中原音韵》本来就是根据当时戏曲作品和演出实践整理的,目的是为创作正韵、演出正音提供依据。京剧唱念中的尖团字(还有上口字)主要源自中州韵。因为现代北京共同语中已经不分尖团,京剧演员、票友在学艺过程中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来学习尖团,而尖团字有比较多,掌握起来很容易出错。

如何区分尖团字,根据上文介绍可以知道,尖字的来源是中古韵的精组,因此,凡普通话声母为 j、q、x ,韵母中含有 i、ü的字,《广韵》反切上字是精组字母者,便是尖字,反之,则是团音。这个方法虽然准确,但是显得比较繁琐。京剧演员需要的是和京剧演唱联系紧密、功能实用的韵书,余叔岩和张伯驹合作的韵书《近代剧韵》就满足了这个需要。当时不少演员便使用此书。现在网络上也有人把常用尖团字整理成表,按拼音排序,很方便查看。但个别字的尖团在不同资料中也有分歧。

现代汉语音韵的演变必然也影响到京剧字音。京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成熟,京剧字音也形成比较成熟的规范。但此后京剧字音并不是完全停止变化,存在着遵循现代汉语读音,把尖字念为团字,以及上口字不上口的艺术实践。京剧界也存在一条公认的经验之谈:“凡是弄不清尖团的,就按团音念。(但是不能一会儿念成尖字,一会儿又念成团字。)”这个经验之谈似乎是取巧的办法,其实也暗合了汉语音韵演变的实际情况,读音和口语一致,不会让观众听错字音。戏曲字音是一种艺术要素不仅具有一般的辨义功能,还具有塑造艺术形象、体现剧种风格的作用。有艺术感染力、观众听得懂、听着好听才是最高标准。

总之,尖团字的问题,是汉字语音历史演变在古老剧种中的反映,应该从这个角度而不是从方言的角度来理解(是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音)。

不逾矩,不拘泥,这是我个人面对尖团字读音的态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