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赵燕侠不唱尖团字 上口字吗?当然不是!

赵燕侠不唱尖团字 上口字吗?当然不是!

时间:2022-03-08 00:01:10

相关推荐

赵燕侠不唱尖团字 上口字吗?当然不是!

赵燕侠:我是怎样唱念的

赵燕侠《大英杰烈》

先从发声谈起。我的唱是真假音合用,更确切地说是主要的用小嗓,适当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声。这并不是这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小嗓,另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大嗓,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到每个字的发声都是大小嗓合用,只不过根据字清、情真的要求,使用程度有所不同。

根据我的经验,京剧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结合的发声方法,有助于让观众听懂唱词。这也可以举地方戏为旁证,象评剧、黄梅戏等,旦角的唱基本上是用大嗓,不大存在唱词听不懂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大嗓(真音)音质纯,装饰音少,音量低,浮音少的关系。但是,京剧的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完全用大嗓唱,不象京剧,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来既有京剧特色又使人易于听懂。例如《碧波仙子》中的【南梆子】“跃寒潭冲银雾忙把岸上”,其中的“潭”“雾”“上”三字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就多一些。“观看这人间的美好风光”,其中的“观”“光”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也多一些,而“美”和“风”则用的大嗓就少些。

要做到字清句明,还要注意吐字的轻重、间隔和尖团等问题。关于字音的轻重,明代戏曲音乐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字母贯通三十六,要分清浊重和轻;会得这些玄妙法,世间无字不知音。”有人认为只要把每个字都用力重唱,就会清楚,其实不一定。有些字需要重唱,如帮、滂、并、明、非、敷、奉、微……不重唱不易唱准。但,并不是任何字都需重唱,我过去不大明白这个道理,差不多的字都重唱,以为这样观众就能听清楚,结果倒把有的字唱“拙”了,观众反而更听不清楚。后来才逐渐体会到有的字可以重唱,有些字则须轻唱,甚至有的字只是一带而过,效果反而好。通常一句唱词至少有七、八个宇,不仅在字义上,就是在字音上彼此也是有关联的,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分辨轻重。例如,《碧波仙子》中的【二黄散板】

其中的“烂”字若过分用力就会唱成“兰”字,所以我唱时,从“石”字就开始注意,用个曲折的垫衬,到了“烂”字轻轻一带,字音就正了。因为“枯”“石”“情”“难”四字都是平声,“烂”字是在四个平声字中间的唯一的仄声字,即使轻轻一带它也能鲜明地突出出来。又如《盘夫》中“莫不是我兰贞容貌丑”,其中的“兰”字如果唱重了不但不好听而且容易唱成“烂”字,如果轻轻一带,这个“兰”字反而倒清楚悦耳。

在一句唱词中字与字的间隔如果不清楚,全连在一起,断字不明显,那也不易听清。例如《陈妙常》中【西皮原板】

“承蒙”二字必须断开唱,才清楚。又如《碧波仙子》中“倒叫我羞答答有口难张”“咫尺天涯难相见”这两句中的“答答”“咫尺”都断开唱,把字之间间隔摆开,就容易听清。

关于尖团宇,我咬字时基本上也是遵循“尖团分明”的原则,不过我也不完全拘泥于成法,有时根据剧中人物感情的变化,或者唱词中字和字的联系,作一些适当的改动。如《花田错》中的“在渡仙桥前遇才郎”,其中的“仙”和“前”按规矩都应唱尖字,而我则把“前”字唱成团字,“仙”字仍唱尖宇,因为两个字距离太近,都唱尖宇,既不好听,又不清楚。

此外还有上口字,我也是基本上遵循成法的。但是,遇到上口字观众不易听清,也有改动的时候。例如《盘夫》中的“谁知夫妻是冤家”,其中的“知”字的腔既高又长,而全句中仄声字很少,所以我把这个字仍按上口唱。但同剧中另一句唱词“可知道朱买臣五十才中”,同样是一个“知”字,但因这一句中仄声字较多,而“知”字的腔又短,紧挨着的“朱”字又是个上口字,所以我就把这个“知”字改用京音不上口,也容易听清,而且也较符合人物当时的语气和感情。

我对尖团字及上口字改与不改的原则是:一、清楚易懂。二、悦耳动听,根据具体情况,对待不同的唱腔和情感加以具体分析,酌量是否需要改动和如何改动。

并且是并嘴音,伴奏就轻一些;《盘夫》中的“掌上明珠闺中花”,“花”是张嘴音,音量大,伴奏也随之而放,用不着阴下来。又象演员拔高的时候,伴奏音量也不能太轻,而应满弓子放,这样才能铺衬演员的唱,为演员的唱增加气氛。

我觉得,为了使观众一字一句听清楚,发声、吐字、伴奏三方面需要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为了吐字清,有的字唱得不够美,“拙”了一些;有时不注意口形,等等,今后都要注意改正。另外,我的念白、吐字、发声的方法,也基本上和我的唱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赵燕侠《我的舞台艺术》

京剧道场

走进京剧,感受京剧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