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不必把“尖团字”搞得那么神秘

不必把“尖团字”搞得那么神秘

时间:2022-10-08 02:19:52

相关推荐

不必把“尖团字”搞得那么神秘

【本文由撕边一锣于4月09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有不少音韵专家,谈到京剧语音问题总是引经据典,不是搬出《xx音韵》就是引用xxx老先生的论述,或是言必称四呼五音,弄得在下晕头转向。也许在下是学理科出身的关系,比较求实,业余习唱京剧从实用角度也钻研过有关上口字、尖团字的问题,以个人体会,语音无非是用发声器官发出来的,是实际的声音,是物理现象,不必搞得那么玄妙,完全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的。尤其是在《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后,我们基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来表述各个语音,不必再用不是十分科学准确的如“五音”、“四呼”去描述了。

一、关于尖团字的两种定义

其实不同书上有不同定义并不影响实际发音。定义无非是起名字,同一东西有不同叫法并不影响那东西的性质。

关于尖团字,历来有广义、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以声母z、c、s为字头的字一律称为尖字;以声母zh、ch、sh或j、q、x为字头的字称为团字。

狭义的尖团字只包括在普通话中以舌面音j、q、x为声母的字中,如果在京剧中这些字的声母改为z、c、s则称为尖字,如果仍为j、q、x则称为团字。

按照广义的定义,间(jian)、去(qu)、香(xiang),张(zhang)、长(chang)、山(shan)是团字而箭(zian)、取(cyu)、相(siang),脏(zang)、仓(cang)、三(san)则是尖字;按照狭义的定义,间(jian)、去(qu)、香(xiang)是团字,箭(zian)、取(cyu)、相(siang)是尖字而张(zhang)、长(chang)、山(shan)),脏(zang)、仓(cang)、三(san)不属于尖团字范围。

对南方人来说,往往z、c、s和zh、ch、sh分不清,所以有必要按广义的定义去分清尖团。但是对大多数北方人来说,只需分清哪些普通话中的j、q、x要改为z、c、s,哪些不用改,所以只要按狭义的定义去辨别尖团就够了。

至于z、c、s的发音部位,究竟是舌尖抵上齿背,还是上齿尖,不同资料上的描述确有不同,但实际发声听不出很大区别来,可能个人发音习惯有所不同吧。

查书的话最好查尖团字对照表。有的书上只列出尖字,那么表上没有的字就有两种可能:也许是团字,也许是未选入的尖字。因为,表上不可能列出所有的字。不同资料上对尖团字的认可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争议的是极少数。所以,应当说,在明确了定义后,尖团字还是有标准可循的。

如果认定狭义尖团字的说法,那么部分声母是zh、ch、sh或z、c、s的字如果京剧读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该怎么描述呢?例如普通话的初(chu)在京剧中有读作cu音的。这其实就是卷舌音改为不卷舌而已,不属于狭义尖团字问题,可以把读cu音的初字叫作一般的“上口字”。

二、也谈“尖团字”的来源

尹丕杰老先生在《京剧尖字来源于《中原音韵》吗?》一文中提出“京剧尖字的语音来源……必有主流,而主流非“高阳口音”莫属”。在下对尹老先生执着的钻研精神表示敬佩,但对上述结论尚持怀疑态度。

在下没有听过河北高阳话,但是听过山东聊城一带的方言和山东威海、文登的方音。如果狭义地以普通话中j、q、x为声母的字为限来定义尖团字,那么可以说这些地方的尖团字与京剧的几乎完全一致。而且,胶东的出、住、吃等字的韵母也与京剧上口字一致。但同是胶东,靠近威海的烟台就没有上述定义的尖字。

方音肯定也不会是天生的。方音是怎么形成的?在下认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极难理清楚。不知高阳的“出、住、吃”等字怎么念,为什么京剧只取它的尖字,又从别处搬来上口字?高阳的尖团字又是取自哪里?……

尹丕杰老先生说:“《中原音韵》绝不是"尖字大字典",元杂剧也并没有在河南生发、繁衍的历史。因此,几百年后的京剧演员们,不可能翻着这本韵书,寻根问祖般地去找尖字的依据。”在下认为,语言(包括语音)是形成在先,总结规律(语法书、韵书)在后的,把某韵书作为语音的来源当然是本末倒置了;但是前人根据当时语音总结而成的韵书作为后人正确使用语音的依据还是有必要的。今天的京剧演员如果没有明白的老师可咨询,翻翻韵书以确定某个字是尖还是团,还是有必要的。当然,《中原音韵》是否合用还是个问题。即使有了准确的韵书,它也只是判断字音的工具,而决不是字音的来源。

那末,究竟京剧尖团字、上口字的来源是什么呢?在下赞同暂且采用这样的笼统说法:“上口字、尖团字来自各地的方音和古音”。只有先彻底理清楚说汉语的各地方音的来源,才能最终确切找到京剧尖团字、上口字的真正来源。这项工程浩大艰巨,不知何年何月何人能完成。眼下,较切实际的当务之急倒是要让青年演员学会正确运用尖团字、上口字,编写一本切合实际的“京剧字典”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尹老先生说的尖字到底有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若有,在哪里?撕边的看法是,语音是一种习惯,尖团字、上口字已经融入京剧的唱腔、念白之中,成为传统京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有先入为主的欣赏习惯。“千岁请”读作“ciansuicin”,听惯了,您要改成“qiansuiqing”就觉得不入耳,不像京剧。如此而已!

关于尹老先生说的“京剧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允许把尖字念团了,不许把团字念尖了。这条规则谁定的?何时定的?意图何在?”在下是这样看的。京剧的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存在着“京音”(基本同普通话)和“湖广音”(并不就是湖北话而是特指京剧语音)并存、湖广音逐渐减少京音逐渐增加的现象。一个字,例如“心”本属尖字,如果你念成团字了,那就是从了京音了,应该是允许的;可是,例如“欣”本属团字,京音、湖广音都读xin,谁要是读成尖字sin,那就什么也不是了,当然就不能允许喽!所以这“不成文的规定”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下不赞成京音无限制地取代湖广音,目前像孟广禄等演员基本没有尖字,听着很不习惯。这样下去京剧的特色要受影响的。因此在下主张这样的提法:“上口字”不上口(包括尖字读成团字)虽不为错,但大部分该上口的字都不上口应当说是不够规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