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朱自清《背影》后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后的背影

时间:2019-04-14 07:00:39

相关推荐

朱自清《背影》后的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语文教材里的优秀范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上,1982年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感动了无数人。

《背影》的结尾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仔细读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欲言又止,和他的父亲之前一定闹过别扭,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否则,朱自清怎么会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出身书香门第,因为崇敬苏东坡,他给自己取字“小坡”。

朱小坡曾在汪曾祺的故乡高邮和江苏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家是书香世家,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是位传统的家长,对长子十分疼爱。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朱自清的作文。在父亲严格督促下,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美好的画面!

19,朱自清14岁时,父亲给儿子定亲,对象是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19,朱自清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这年冬天,朱自清回家与武钟谦完婚。

19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父亲失业,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父亲嘱托家人瞒着儿子。

朱自清暑假回家后察觉到了家里的变故,为了减轻负担,他提前考入北大哲学系就读。

19,朱自清从北大提前毕业,回母校扬州八中任教。

父亲朱鸿钧曾经发迹辉煌过,失业后举债度日,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捍卫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个行为使朱自清非常不满。

于是,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朱鸿钧觉得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

父子二人从此失和。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的矛盾,是父亲的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之间的冲突。这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

朱自清曾想过主动缓和与父亲的矛盾。

19暑假,朱自清带着妻儿回扬州。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的劝说下作出了让步,却不理睬朱自清。

第二年暑假他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随后几年,朱自清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

此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为父的即便有错也不该认错。

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状态,朱自清几年不曾回家。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父子俩转身成了陌路,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十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

父亲在信中写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背影》没有华丽的词藻,用词简单平常,但是情景丰满,人物素描真实,平淡中蕴含真情。得道者说:大道至简。《背影》大约就是这样的杰作。

人年轻时,总是对世界充满热情,一直以为高贵、华丽是精彩的。阅读《背影》,才深知这份平静中的深情,平淡里的宁静多么可贵。朱自清先生娓娓道来,似山间的小溪,潺潺流动,给美好增添一份深情和沉淀。

父亲在朱自清眼中似乎永远是暗色调的、沉默的一个背影轮廓,没有丰富细腻的表情,没有过多的语言神情,所以我们很难在朱自清的描写中想象他的父亲,只能在阅读《背影》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到文字中构建出了一种神韵,这种神韵既属于朱自清的父亲,又好像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父亲,他平凡,沉默,隐忍,沧桑,如同深秋暮色中的一座大山。

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在回忆父亲看到《背影》散文集的情景时说:

“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读完后,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父亲不再责怪朱自清的"不孝",还不时去信鼓励朱自清努力工作,勿过多牵挂于老家。

19,年轻的朱自清透过车窗,看着浦口车站月台边父亲的背影,不觉中流下热泪。

1928年,年迈的朱鸿钧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的文字,老泪纵横。

这对积怨多年的父子,终于尽释前嫌。

朱自清与父亲的最终得以和解,归根到底在于:父子两都各退一步,且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方式。

记得大学语文课上,讲张之洞的《致儿子书》,白发苍苍的老师在讲台上满含热泪。

一篇《背影》,背影后的背影,让人看到父子情深,也让人了解父子间复杂心酸的往事。

在《背影》的结尾,朱自清先生写到“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人生苦短,聚散无常;有时,再见即是永别,回身已是百年。

所以,珍惜每一分钟当下吧。

勇谈,只为独立思考的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