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曾国藩家书》:有才无德者要慎用 保举他人要谨慎

《曾国藩家书》:有才无德者要慎用 保举他人要谨慎

时间:2018-12-28 08:42:00

相关推荐

《曾国藩家书》:有才无德者要慎用 保举他人要谨慎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才能和品德都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才华和品德都很出色的人很少,才华和品德都很差劲的人想必最初已经被淘汰了。大部分人都属于有一些才华而品德也不太差的人。

当然也有一种人,品德很差,但却很有才干。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如何处置?是弃之不用?还是大胆使用呢?弃之不用似乎有些浪费人才,但如果想用他的话,要怎么用才能用好呢?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01慎用有才无德者

在工作中,大部分领导更重视下属的才华,至于品德方面,只要不损害其他人就行。

事实上,“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德”可以使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从而做出更大的成就。而缺少“德”,就有可能做出损害集体利益的事。

在《致沅弟季弟·如何使用有才无德者》中,曾国藩就对此问题做了深入阐述。

“毁誉悠悠之口,本难尽信,然君子爱惜声名,常存冰渊惴惴之心。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修以远罪。吾兄弟于有才而无德者,亦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

曾国藩十分看重“德”这个字。他认为,如果把德比作水的源头,那么才则是水中的波澜;如果把德比作树木的根,那么才就是树木的枝叶。

对于军事将领来说,“德”和“才”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带兵打仗时,我们会遇到很多有才无德的人。曾国藩在信中提到的黄冕,就是这样品德不佳,但才能出众的人。黄冕十分擅长筹措粮草、置办军需,因此曾国藩一直很重用他。

对于这样的人,曾国藩采取了“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的原则。

当然,这种人的才能可以为团队带来好处,而他的品行不端也可能会给团队带来灾难。

所以,如果想要合理使用这样的人,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有很强的驭人能力才行。

02重视幕府的参谋作用

曾国藩十分注重网罗人才,他的幕府有“天下第一幕府”之称,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人。

曾氏幕府中拥有各类人才,有的可以办理文书,有的可以做军事参谋,有的负责募集军饷,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和翻译等现代人才。

相比之下,在外带兵打仗的曾国荃身边人才比较缺乏,因此曾国藩经常会派自己手下的人才到弟弟那里去办事。

在《致沅弟·推荐赵惠甫》中,曾国藩就特意举荐一个人给曾国荃,这个人就是赵惠甫。

赵惠甫也就是赵烈文,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志向远大,参加过三次乡试,但一直未中,此后便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后来太平军肆虐,赵烈文便开始致力于经世致用治学,希望能在乱世中做出一番事业。

那年曾国藩在江西招募人才,赵烈文便应招进入了曾氏幕府,不久之后由于母亲去世回到了原籍。

曾国藩为父守丧后复出,赵烈文又进入两江总督幕府,后来被曾国藩保举为易州知州。

赵烈文不仅才能很高,而且志趣远大,深得曾国藩赏识。

曾国藩在信中这样评价赵烈文:“其人识高学博,文笔俊雅,志趣不在富贵温饱,是其所长;藐视一切,语少诚实,是其所短。弟坦白待之,而不忘一敬字,则可久矣。”

曾国藩把越烈文的长处短处都告诉弟弟,就是为了让弟弟更真实客观地了解他,并要求弟弟对他坦诚相待,敬重他,这样才能长久。

赵烈文与曾国藩的关系很不一般,他是少数几个能够出入曾氏寝居,并且能够与曾国藩推心置腹谈话的幕僚之一。

赵烈文和曾国藩一样,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被保存了下来,后来结集为《能静居日记》出版。

赵烈文一生之中并没有做出很大的功业,但他的这部日记却让他得以在文化史中留名。

这部日记的时间跨度有三十多年,其中涉及了晚清不少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拥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赵烈文的日记中有许多关于曾氏兄弟、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湘军和太平军的内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这也是他为研究清史做出的贡献吧。

03 保举他人时一定要谨慎

在古代,对有才华的人进行保举是笼络人心、培养亲信的重要手段。曾国荃就很喜欢用这种手段来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势力。

每次打了胜仗,曾国荃就要保举很多人,甚至一些没有为这场战役做出贡献的人,他也要一起请功邀赏。

曾国藩很不赞同弟弟的这种做法。在《致沅弟·保人亦有为难之处》中,他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主要体现在兄弟二人对金安清这个人的矛盾态度上。

金安清当时是候补道盐运使,掌管着盐务和设厘局这两个“肥差”。他为官有失清廉,经常接受贿赂,而且还有许多残害百姓的恶行,因此口碑极差,多次受到其他官员的弹劾。

朝廷还专门向曾国藩询问过这件事,曾国藩在查明之后,证明对他的弹劾都是属实的。

对于这样的人本不应该保举,但由于金安清为曾国荃筹集了很多军饷,因此曾国荃这次也把他列入了保举名单中。

曾国藩虽然持反对意见,但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而是委婉地对弟弟进行劝诫。

“大抵清议所不容者,断非一口一疏所能挽回,只好徐徐以待其自定。又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成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

他的一句“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道出了保人的不易。

随后,曾国藩又提醒弟弟,保举人并不总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有时候不但无法帮到被保举的人,反而会连累到他;而且有一些被保举的人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埋怨甚至憎恨你。

曾国藩这番话都是自己的经验之谈。他沉浮宦海多年,十分了解其中的复杂与危险。

曾国藩保举过的人当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感激他。例如左宗棠就曾在危难中受到曾国藩的保举,但最终两人还是不欢而散。

当然,这并不是左宗棠忘恩负义,而是由于官场中有很多复杂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在保举他人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用人是一门学问。人用好了,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帮助到自己。但如果用不好,则会给自己埋下隐患,甚至带来灾祸,有的则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可悲可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