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如何理解大作家茅盾《风景谈》中的“谈”

如何理解大作家茅盾《风景谈》中的“谈”

时间:2024-06-29 13:30:10

相关推荐

如何理解大作家茅盾《风景谈》中的“谈”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最初发表于1941年1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后收入1943年2月柔草社出版的散文集《白杨礼赞》。《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是茅盾延安之行回重庆后所完成的姊妹篇。

这两篇散文在主题上有相同之处。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它们却有着不同。如果说《白杨礼赞》是以托物寄意来坦露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那么,《风景谈》则是借景抒怀来倾吐自己对新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宛如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纪录片”,组接了多幅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沙漠驼队”、“牛耕归晚”、“劳动之后”、“雨中学习”、“桃林茶社”、“晨曦战士”。

在优美生动、各具特色的画面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妩媚动人,更主要的是紧紧扣住延安解放区各种人物的新的生活情趣,处处突出创造新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名为写景,实乃写人。同时,在景物描绘中,又时时穿插诸如电影旁白式的议论,把表面看似分散错落的各种画面串联成一个艺术整体,使相互之间血脉相连,形散神聚;由此及彼,层层推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既能主宰自然又能主宰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解放区人民的崇敬之情。

《风景谈》在画面的描绘上,也同样运用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随着视觉、角度的不断变化,各幅画面色彩纷呈、摇曳多姿:有的以广漠的背景为烘托,逐渐由远及近,使形象从小到大,清晰分明:有的采用特写的方法,着重描写某个部分,更加凸显了整个画面的全体:有的如仰拍镜头,高低、上下井然有序,创造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神韵;有的则大幅度的横移,使人、物、景层次分明,尽收其中。尤其是文章结尾的画面更为精彩。

作者运用多角度、多变化的描绘,勾勒了沐浴着霞光的号兵与哨兵神采奕奕的英姿,最后在“晨风吹着剌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处定格,成功地把形、色、光熔为一炉,将画面形态上的动与静,色彩上的冷与热,气质上的刚与柔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作品创造出了更深更广的意境。与此同时,作者还为画面配上音响,如由小至大的驼铃声,人们雄壮的歌声,喧哗的河水声,清晨的号声。这不仅使作品具有视觉形象,而且还有听觉形象,产生了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美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