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华大集团:用高科技造福人类 就是科学的情怀

华大集团:用高科技造福人类 就是科学的情怀

时间:2018-07-14 01:00:57

相关推荐

华大集团:用高科技造福人类 就是科学的情怀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是华大集团的愿景与使命。董事长汪建先生把这个抽象表达翻译成了最朴实的语言:“未来,人人都可以活到100岁。” 为了理解基因科技将如何造福人类,以及人人活到100岁什么时候能实现,《国家人文历史》的记者访问了深圳华大总部,采访了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女士,通过她的讲述,逐渐理解什么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也多少了解到人类如何能活到100岁。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

一.积极与国际接轨,在艰难地起步的华大

如今,只要提到 “基因”这个话题,立刻将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论。公众人物常常会在一些场合针对基因问题大发宏论,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和关心。虽然,大多数人根本无力在技术层面理解基因工作的原理和深远意义,但大V和大众对基因问题关切本身,就证明了基因已经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的一项高科技“黑技术”了。

20世纪40到50年代人类认识到DNA是遗传关键物质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便把基因科学视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投入惊人的资源进行研究,使得基因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认为,基因工程是人类认识人类更好的路径,更是一件能改善人类本身的科学利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0年,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巨型科学探索工程拉开了序幕。这就是人类为探索自身奥秘所走出的最重要一步——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六个国家的科学家们,用了近时间,测定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

在这项旨在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最终尝试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伟大工程中,正是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BGI)的前身,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承接了工程中中国部分的绝大多数工作。

“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自然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价值。当年的几个发起人恐怕是不能完全地认识到,参与到这项工程的影响有多重大。”朱岩梅说:“当年只知道这是一个科学界重要的大工程。假设华大当时没有代表中国加入这个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在基因科技上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中国基因产业或许只有现在的1/3。更重要的是,如果当时中国缺席了,在国际上将彻底丧失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

实际上,只要看看当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时的牵头国家就能发现,一些科学之外的因素若有若无地存在:美、法、英、德和日,这几乎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第一集团的全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能挤入这一俱乐部,并且成为牵头国家之一,除了中国国力上升的背景之外,也有于军、汪建、杨焕明和刘斯奇几个创始人的努力。在回忆起这段国际合作项目的往事时,朱岩梅博士颇有感慨,虽说中国部分只占整个全球项目的1%,但即便是这小小的一点,也不是外国人大发善心,想起来要分给中国科学家一杯羹的,而是中国科学家们主动出击,自己争取来的。“没有像奥运会一样重在参与,要平分给每大洲每个国家多少份额,在这种国际重大科学问题上也是不可能的,完全都是凭国家硬软实力说话。”

华大基因四大创始人

当时,于军和汪建正在华盛顿大学求学。华盛顿大学刚好就是这项计划的承办大学之一,因此他们得以对这个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此时,国内对这项工程的认知还尚有一定局限性,觉得太超前,有的地方连基因组计划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在财力和科学家队伍上准备都略显欠缺。这几个人商量了很久,觉得既然在美国人的实验室里,其实也是他们这些人在实际做,为什么不拿到中国的实验室来做呢?加上美国的相关核心决策人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导师,也是在一起工作的教授,因此就顺利地申请下来了。

拿下来并不意味着胜利。1999年,华大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以科研为主,正如朱岩梅告诉大家的那样:“这个事情开始就是做科研。因为这个领域太前沿了,整个国内还没有意识到。但几位创始人因为接触国际学术前沿,知道这个是发展方向,就想办法找国家支持,希望通过说服影响国家科技相关部门进行布局,主动设立一些相关指南和课题。”但这又谈何容易?大多数现代科研都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当年华大在做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时,花费高达3000万人民币,却根本看不到任何产业曙光,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应用于临床。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竞争的大众来说,很容易产生质疑。所以,这就迫使华大只能走上一条自己养活自己之路。除了想办法申请科研经费之外,华大还跟国外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这些国外大学申请到科研经费,然后外包给华大做。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华大慢慢就发展成了全球测序行业的老大,为大学、科研院提供的测序服务总量一度占到全球40%的份额。

今天,华大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农作物测序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球共有188种主要农作物完成基因组测序,其中华大主导和参与了130多种,占70%;全球海产品基因组测序,中国部分的70%是华大参与完成的。“假如华大没有参与这个工程,没有这样一个重大举措,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许多科技应用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至少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作用方面,华大还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吧。”朱岩梅笑道。

二.用高科技造福人类,就是科学的情怀

下半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逐渐成熟稳定,华大开始面临一个如何扩大,将研究成果保持并且深入发展下去的问题。正在汪建考虑找一个地方合作建立科研平台时,深圳市递来了橄榄枝。

“大家都知道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是薄弱的,为什么深圳愿意支持华大呢?”朱岩梅解释道,“正是因为深圳已经在发展中意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基础科研水平不足这个问题,将来一定是企业和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正因为如此,深圳张开怀抱,大力引进一些这样的研究机构。”

正是借着这个契机,华大来到深圳市,从纯科技服务起步,找到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项目,开始从纯科研真正转变为有持续收入的组织。不过,在这种转变中,华大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盈利,测序仪也还没有完成国产化自主化,但是我们坚信,这个技术不管是用什么样的平台,它就是可以造福老百姓的。所以,不管这条造福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会坚持。”朱岩梅这样说道。

华大深圳总部

“一个民营企业,要将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理念,这注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不仅对企业,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诱惑,比如说资本的风起了,很多资本追逐着这个风口,应该怎么办?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未必是最优秀,看起来最有可能成功的人,或者最聪明的人留下来,真正留下的是一群最坚持的人。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活得有精神气,真正相信他所做的事情的价值,相信它能造福人类,相信它有意义,那他就会坚持到看到的那一天。我想,不管是华大还是其他什么事业,甚至一个党派、一个国家都得有这种精神。”

为什么华大被人戏称为“四不像”?因为从组织结构上看,华大像学院又像研究所,但同时又是企业和公益组织。“四不像”这个比喻,朱岩梅不排斥。在她看来,这实际上是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在过去,企业就是企业,慈善机构就是慈善机构,NGO就是NGO。人们把盈利和非盈利看得泾渭分明,在潜意识中总认为挣钱的人就没情怀,有情怀的事情必须要不缺钱的人才能做。但朱岩梅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永远都不是单纯为了解决眼前问题而服务的,它有着更长远的意义,就拿科技来说,如果能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难道不也是用科技的方式在做慈善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公司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慈善。就像华大在生命科学领域,能够通过自己的科技向更多的国人提供便利。同时,对中国人的疾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带动新的技术研究,为中国人克服疾病提供更多帮助,实际上也就是为全球人类克服疾病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科学和企业相结合,用科技为人类提供更多福祉,正是科学以及高科技企业最大、最深远的情怀。

三.伦理、前景和未来

虽然基因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前沿风口,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少对人对这项技术提出了质疑。对于这些质疑,朱岩梅自有道理,她告诉我们:“实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牵头人是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家,但在宗教信仰上,他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甚至不少遗传学家和他一样,也都是基督徒。但他们在对待基因研究的伦理问题上,反而比那些一知半解的人要开放许多,是真正在用科学辩证方法来看待这些问题。”

华大自主研发的测序仪

朱岩梅指出,从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起,人们对其中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实际上,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甚至有时候有些基因问题就像硬币的两面,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比如说地中海贫血,是因为血液红细胞呈镰刀型,这样的血细胞能有效抗疟疾,在疟疾肆虐的过去这是优势,但今天疟疾基本上可以遏制住了,而地中海贫血就变成困扰一些人类的疾病。那么,我们到底是要通过基因技术,将这些问题识别出来,想办法防止这样的疾病困扰人类呢,还是说让大家都不知道,让受罪的人就在那受罪呢?其实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伦理问题是永远存在的,伦理也是生产关系一部分,也是生产力决定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变化,生产关系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伦理就和我们现在的伦理不同。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不断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进而让伦理产生更符合社会进步的变化。

朱岩梅告诉我们,她曾在诺贝尔博物馆买到一把尺子。上面用每一年一个厘米的刻度记录了那一年最有代表性的重大科学贡献。这把尺子的前199个刻度,都跟中国毫无关系,日本、南非都有,但中国没有。只是在最后一个刻度标记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不符合诺贝尔奖颁奖条件,但它对人类的意义,它的影响力,却是压轴的。对此,朱岩梅说:“我相信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的贡献,能超过一百年的诺贝尔奖的总和。虽然在这个计划中,中国只有1%,但这意味着在这把尺子上没有交白卷,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华大能够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不管面临多少的质疑,多少不理解,我们也把质疑当作常态。我们期望,未来在这把尺子上,中国人能够留下更多的刻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说得上是一个发达国家,中华民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强盛的民族。在这条道路上,华大将会和中国一起努力,继续前行!”

华大集团:用科技造福人类

视频链接:/x/page/v0718frvs20.htm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