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丧葬文化

时间:2019-03-06 04:42:23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丧葬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在民俗学着作中,一般都把丧葬礼仪列入人生礼仪之中,看作是人生的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标志着人生旅程的终结。但是,丧葬礼仪作为社会民俗和一种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复杂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即与许多文化意识相关联,尤其是与宗教和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也有不少着作或I具书将丧葬作为专门一类风俗或文化来论述研究。本书考虑到丧葬文化的综合性特点,也将其单列而论。

丧葬礼仪

我们谈谈葬俗的产生,人类在很早的远古时代就已认识到,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具有专私的特点,谁也不能代替谁去死,以换取被替代者的永生。但是原始人类又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离开肉体继续活着。而对尸体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灵魂生活的状况,因而人们在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之前,可以说有一个越来越重视丧葬的历史过程。刚刚脱离动物的原始人是没有丧葬文化的,他们对尸体的处理象动物一样简单,仅仅是抛于荒野,覆以树枝。

《周易●系辞》日:“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便是写照。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后,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认为人死之后成为鬼魂,不但像活人一样生活着,而且有能力干预人生,给活人以福佑或祸灾。所以活人便希望通过隆重庄严的葬仪来满足死者灵魂的要求,以祈它能护枯活人平安生活。葬礼的直接效果是使生者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平静。丧葬礼仪在其产生之初,是被人们当作解决和处理人鬼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来对待的。

从考古资料来看,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葬俗,产生于距今大约10至4万年前的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特人中。我国已知的最早葬俗产生于大约1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之中。在山顶洞人洞穴的一侧有一块葬地,发现了3具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骨坠、石珠、钻孔兽齿等饰物,还有陪葬的燧石石器及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考古学者认为,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是血液的象征,代表人们对生命复活的祈望;而随葬品则说明人对死后生命的信仰。

文明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关于“死人活着”的观念就更为具体和复杂。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陕西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发现已有规模相当的氏族公共墓地,埋葬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了。在葬置小孩的陶罐盖上,留有被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孔道。随葬品除陶器、骨珠外,还有粟米等食物。对于死因及年龄不同的死者,已有不同的埋葬方法和埋葬地点。

陪葬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丧葬文化明显地呈现出统治阶级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巨大差别。我国古代的历朝统治者,尤其是封建帝王,在陵寝制度和丧葬仪礼上都表现出特别的繁缛、奢靡、豪华和隆重。统治阶级在丧彝。上的行为观念和伦理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广大百姓,从而使厚葬隆丧成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而使墨家学派“节葬”的正确主张几乎被完全淹没。时至今日,仍有活人为自己建造坟墓的事和在南岳衡山风景胜地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大型“天下鬼都”及豪华公墓的怪事蠢事发生。民间为丧者焚烧的东西,除纸人纸马纸锞外,又增加了纸扎的彩电、冰箱、轿车,甚至还有所谓“冥国银行”发行的钞票。这种现象说明,丧葬文化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强的保守性、传承性和稳定性。这与我们民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对死亡的认识都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说明,我们在丧葬文化上所面临的改革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小编带大家谈谈丧礼程序,丧礼或称葬礼,是丧葬礼的简称,是人死之后,由亲属、邻里、友好或生前所在单位组织进行的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综合我国各民族的丧礼活动,大致有以下诸项程序:1.停尸。人死之后,其家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本民族本地区的规矩,把尸体安放在该放的地方。我国北方农村,一般把死在炕上的人,移至放在地上的木板上。有的在弥留时,有的在尸体未僵时为死者穿上“寿衣”。停尸方向多头朝西,面部盖纸,有的给死者口中放食物,谓之“含口”。东北满族人死后多口含乾隆制钱,云南拉祜族多含碎银或银元。停尸过程中,多有在尸体旁摆供饭和点灯的。傈僳族停尸靠近火塘、头朝村寨地势高处,头前供酒饭猪肉。

shouyi

2.浴尸。亦称“净身”。有的民族是根据宗教礼仪采取浴尸礼,有的民族则根据古老的葬俗传统来浴尸。为死者沐浴之礼,在我国周代便行于贵族之中。许多民族在尸体未僵前就为其擦洗身体,以便死者能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个世界去。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等北方民族,洗尸水直接取自家中水缸。而一些南方民族则要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到溪旁或井边“买水”。如仫佬族死人后,孝子将尸体移至厅堂,亲自到河边汲水,汲水时要投两枚铜钱于水中,表示“买水”。土家族死人后,由长子或长女到井中汲一罐或一竹简净水,回家烧热后为死者擦洗。一般都是净身后换 “寿衣”。伊斯兰民族在死者净身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并撒上香料。有些民族讲究为死者穿的“寿衣”件数为单数,以防止再死一人成双浴。尸者,是与死者同性别的子女或晚辈。去汲水的子女有的要素服、打伞、到水旁烧纸等。浴尸净身包括修剪指甲及梳头。

3.报丧。报丧是把亲人死亡的消息通告亲戚、邻里。通告的方式很多。有的民族在人死之后,立即放土炮、鸣枪、吹牛角号、吹竹号,或敲铜鼓、铜锣报丧;有的则在筹划完丧事仪程之后,由亲属分别去亲朋家报丧。一般来说,得到报丧信息的人们不会马上到丧家去,除了帮助办丧事的人之外,其他人是在吊唁出殡时才到场。怒族成年男子死后,吹竹号报丧。村寨邻里得讯后亦吹竹号表示对死者的敬重,吹号的次数多,依死者的社会地位而定。普米族吹牛角或鸣枪报丧。拉祜、化、黎、瑶、景颇等族鸣枪报丧,由枪响数可知死者性别。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在病人弥留时便由家属去给亲友送信。锡伯族人在父母去世后,家人立即焚香烧纸,并于大门口的门槛上竖一长竿,竿上挂白纸穗,门上贴白纸花,表示家中有丧事,同时向亲友去报告噩耗。

铜锣

4.招魂。是旧时流行于全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的丧葬风俗,指的是人初死时,由专司人员到屋顶去招回其灵魂。近世受佛教影响,有向西方呼叫死者名字的,让死者“走西方大路”,祝其拜佛成正果。孝子呼父母要用敬语。现代拉祜族为死者招魂要请巫师,用白纸剪人形,系于竿上,在死者身边举行祷告。

5.入殓。入殓是死者亲人向死者遗体遗容的最后告别仪式,死者亲属必须到场,有的民族还要孝子抱尸人殓。依传统丧俗,行入殓礼时,要将死者生前的喜爱物品及部分生活生产用具入棺随葬。鄂伦春族随葬的有炊具、食具、烟具。男性另有弓箭、马鞍、刀具;女性还有熟皮工具、针线盒等。达斡尔族还要用金箔纸剪成月牙,贴在棺内右侧,给死者一只手中放点瓜子,另一只手中放一只桨,意为光明,给阎王吃点免罚,渡河方便等。有的民族给死者口中耳中放香料防腐,如回族即如此。水族给死者口含银饰,手拿纸钱,头下垫枕纸钱,为其在阴间路上买水买粥方便。

入殓

6.吊唁。又称吊丧。丧者家中设灵堂,前来吊唁的亲族穿丧服,不同的等级、辈分和亲疏关系,要穿不同的丧服,孝男孝女守灵,宾至时哭灵。哭丧的内容多为歌颂死者功德和怀念死者恩情。多数民族村寨,都把办丧事当作当地的大事,邻里要举行集会,请歌手演唱丧葬歌和古歌,有的还要跳丧舞。土家族在吊唁期间跳“落花舞”。景颇族邻里为丧家要跳三种舞,以参加者众、舞蹈时间长为隆重和崇敬。怒族全氏族和村寨各家要带一瓶酒去参加吊唁。

7.出殡。即送葬或下葬。是丧葬礼的最后程序。多数民族在出殡时都有仪仗。布朗族出殡点蜡烛4支引路,在葬处死者头下先埋一壶酒、一杯茶,表示请死者喝了再上路。拉祜族用两根木料做成担架,抬尸赴墓地,一男子举火把或端一火盆随带死者衣物用具送行。傣族出殡多在中午,鞭炮火枪齐鸣,小伙子抬灵柩,死者晚辈亲属在门外路上排列跪伏在地上,让灵柩从头上抬过,到大门口再放入灵房。途中仍行“人桥礼”,并为死者“送斋饭”,撒“买路钱”。贵州瑶族支系青瑶在出殡中有“兜圈”仪式,亲属抬灵柩到田坝转圈子。青瑶以老人的丧事办得热闹为好。哈尼、土家等族也有把长辈老人的丧事办得悲喜交加的礼仪。可以把丧事中的某些歌舞看作“娱尸”活动。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