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时间:2021-02-16 19:15:04

相关推荐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摄影:郑燿忠及黄琼慧

作为曾经最备受世界关注的濒危物种大熊猫,在经过数十年的积极保育后,终于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从“濒危级”降至“易危级”。然而,这只是漫长保护进程的起点,想让人工培育生长的大熊猫们成功野放到自然栖地里去生活,则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与支援。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AECOM经验丰富的旅游与度假规划团队,携手生态规划团队共同对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保护性旅游规划思路:动物园、繁育基地并不是大熊猫真正的家,大森林才是。因此,我们不应只是把它们关起来圈养与悉心呵护,而应帮助它们回到野外环境、融入到野生的族群中,从而进一步增加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所在栖息地的完整生态系统。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在卧龙,有着大熊猫保育培育经验丰富的专家群,和源源不断的、热爱着大熊猫的旅客们。如何在不干扰大熊猫野放实践研究的进行下,持续满足大熊猫爱好者对其真实生活栖地的好奇,是AECOM项目团队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要在确保大熊猫“主人公地位”的前提下,为来此拜访的参观者提供互动性、教育性的体验模式。

生态修复区域策略规划

由于受曾经地震的影响,卧龙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亟待修复,首先规划团队为此先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补偿,尝试恢复生态栖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度的生态栖地,并为不仅仅是大熊猫这样的珍稀物种、而是所有栖息于当地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为它们提供一个可以救助、护理、休养的场所。

基于前述的规划思维与理念,项目团队根据大熊猫的生长时期、以及野放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多个阶段规划了整个幸福沟基地渐进式游憩体验序列,包括:

渐进式游憩体验序列

由于仍未进入野外生活,刚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在成长到六个月之前都可以在“大熊猫幼儿园”与拜访者进行互动 。

大熊猫幼儿园示意图

6个月到两岁的“一母带一幼”时期,是大熊猫学习成年生活的重要阶段,在两岁后,大熊猫开始适应独立生活的户外圈养训练,项目团队分别设计数个各约为20公顷的活动领域范围,将大熊猫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逐渐拉开。为了保护大熊猫们的领域感,拜访者将在不产生声音和气味干扰的大熊猫天桥上,近距离观察大熊猫在野外环境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天桥示意图

体验步道示意图

体验步道示意图

洞口槽大熊猫户外圈养区布局图

洞口槽效果图

项目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到访的旅客将自己的身份转换为“访客”,从传统的“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变成“拜访大熊猫的家”,只有这样,大熊猫才会成为保护区真正的主人,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访客,都能让逐渐成长的大熊猫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野外生活。

另外,我们也为保护区内受救助的野生动物规划一处能休养生息的区域,这些动物都是在野生环境中与大熊猫共享栖地的伴生动物,它们在大熊猫圈养范围的活跃状态,将能为大熊猫营造有韧性、有包容度的大环境,同时也能让访客认识大熊猫完整的栖息生态环境。

伴生动物休养野放圈示意图

水栖伴生动物体验区示意图

怎样让大熊猫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起走得更远?

在游览体验中,考量保育基地对考察、研究和交流的需求,在接近保护区最外围的大熊猫半野放区规划了国际专家研究站、大熊猫生态观察营地等配套设施,作为与国际专家合作实践大熊猫野放的前进基地,以开放态度迎接世界各地专家的实地研究与交流。

因此,在接近保护区最外围的大熊猫半野放区还规划了国际专家研究站、大熊猫生态观察营地等配套设施,作为与国际专家合作实践大熊猫野放的前进基地,以开放态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实地研究交流。

大熊猫半野放实践区示意图

科考基地示意图

黄草坪效果图

此外,项目团队希望将科普变为易于接受、强调互动的体验,在为大熊猫的孩子走向野外保驾护航之同时,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近距离感知世界、关爱生命的机会。环境教育中心的设立,将把大熊猫有关的知识转换为有趣的教育体验课程,旨在达成生态保护目标外,也能同时提升民众保护意识、促进社区就业及经济等多重效益,并为未来其他保护区发展设立示范。

对于较为年幼的孩子,希望可以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的方式,培养儿童的认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年纪稍长的孩子则可以和科研人员一起,在安全的前提下走入核心区域,进行环境调研,深度体验大熊猫保育的过程。

环境教育中心效果图

自然教育研习基地示意图

牛坪效果图

无论是大熊猫,还是人类,囿于限定的空间对于漫长的一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认为大熊猫的保育仅仅是圈养与观赏,那么作为世界明星物种的大熊猫,将会失去它们生命的价值。借由对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规划,AECOM不仅尝试协助人工培育的大熊猫回到原生的山野环境,也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开阔、平等的视野,了解自然,和自然共鸣。

本文资料来自:AE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