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100字左右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100字左右

时间:2020-07-27 09:52:55

相关推荐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100字左右

#读书# #全民读书季# #每日推荐一本好书# #荐书#

题 名:萧红传:你不热爱的日子都不是你的

责任者:任丽群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06

ISBN:978747795

内容简介:

萧红的一生战事不断,颠沛流离。从哈尔滨到上海、青岛、武汉、日本、香港,一路经历了逃婚、求学、被情人抛弃、战乱、独自产子等各种兵荒马乱,生命中不变的是写作。《萧红传:你不热爱的日子都不是你的》从萧红还是个婴儿开始一直写到她去世,第一次有人把萧红31年的人生讲的如此彻彻底底、明明白白。书中写了萧红与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作家萧军、端木蕻良的情爱往事;与鲁迅、许广平、丁玲、聂绀弩、艾青、鹿地亘、池田幸子的交往细节。全面还原了她的一生。

1932年夏天,哈尔滨突遇洪灾,一个漂亮女人从旅馆三楼顺着绳子逃出来,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女人就是传说中民国最爱折腾、最孤独也最寂寞的才女萧红。

鲁迅先生与萧红是忘年交,他曾经预言:“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当然萧红也没有辜负鲁迅的期许,她用短暂而漂泊的一生留下了近百万字的经典作品。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悲苦的,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却命运多舛,只活了31岁。她一生发表了《弃儿》、《生死场》、《孤独的生活》、《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多篇文学作品,影响巨大。

她先后与六位男子有过感情纠葛,很多当时有名的男作家都爱慕萧红,可是她19岁离家出走,十多年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两次生子均没有养育成人,最终在香港因肺结核去世。

她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196月1日,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那天是迷信人所称的大恶之日,要么生子夭折,要么祸延父母,她后来八岁“克”死母亲,受到了父亲和继母的忌恨。

好在自小祖父很袒护她,并教授她文化知识,萧红自小便喜欢文学和绘画,养成了很好的文学功底。

父亲对他刻板冷酷,要把他嫁给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汪恩甲,萧红宁死不从,跟着帅气的表哥陆哲舜偷偷去北京读书。

当家人听说萧红和表哥在校外租房同室而居,家人顿感羞耻,陆、萧两家就停了这对年轻男女的经济来源,两个人还没来得及幻想,已经成家的陆表哥就乖乖回了家,萧红第一次的爱恋失败了。

萧红被父亲软禁了七个月后,又从家里逃了出来,再次去了北平。未婚夫汪恩甲的哥哥在北平状告萧红,要代弟休妻,萧红败诉,父亲一气之下将萧红送回哈尔滨老家关了起来。

这一次她又找机会逃出来,从此开始了坎坷悲苦的一生。后人这样评价萧红:“她有文学才华,但在感情上极其幼稚。”

从老家逃出来后,她在哈尔滨街头巧遇了未婚夫汪恩甲,令人不可置信的是,落魄的萧红竟然答应和已经解除婚约的汪恩甲同居。

1932年夏天,两人已欠东兴顺旅馆六百多块大洋的食宿费用,身怀六甲的萧红被汪恩甲押在旅馆内等着赎身,不料汪恩甲一去再无踪影。

旅馆老板恼羞成怒,要把萧红卖到妓院。萧红惊恐之下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求救,报馆的编辑萧军十分同情她,便到旅馆去看望她。

萧军看了眼前落魄的萧红,听着她伤心的诉说,他被萧红过人的文采所折服,虽然他无力拿出几百块大洋,却决定救她出牢笼。

萧军是军人出身,已婚,比萧红大几岁,对这个身处绝境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女子产生了极强的保护欲,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来旅馆看望萧红。

虽然无钱施救,但他的爱慕之心感动了萧红。这年夏天,哈尔滨突遭洪灾,萧军趁机找来一条小船,从旅馆后墙接住了顺着绳子从三楼爬下来的萧红,这次营救成了两个人一世孽缘的开始。

萧红被萧军的爱情迷的神魂颠倒,她称萧军为三郎,萧军是她走上文学的领路人,也是她生命中的劫数。因为肖军有暴力倾向,经常打她,还四处沾花惹草,最终两人于1938年在上海离婚,这是萧红一生中最难忘也受伤最深的一段感情。

在上海时,萧红和鲁迅成了忘年交,萧红会背诵鲁迅的很多作品,她内心深处极为崇拜鲁迅。

鲁迅对萧红在文学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萧红和萧军两人穷得连喝粥的钱都没时,鲁迅和许广平一起给他俩捎钱。鲁迅还经常介绍文学圈的朋友给二萧认识,请他们吃饭,家里随时向二萧开放。

萧红离婚后,又与熟识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结婚,这个人给了萧红心里上的安慰,让她感到了自由平等尊重的爱情。

萧红曾经怀着汪恩甲的孩子投入萧军的怀抱,然后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萧红这一世再也没有了做母亲的机会。

萧红一生悲苦,她想过正常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端木蕻良的爱总算给了她一丝慰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重,恰逢日军轰炸香港,青年作家骆宾基受端木蕻良委托,到病房照顾萧红陪伴着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44天,并为萧红记录了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作品《红玻璃的故事》,两人还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骆宾基后来说:“萧红曾表示我们能死在一起就好了。”

骆宾基和端木蕻良还因此反目成仇,无论骆宾基和萧红有私情,还是端木蕻良想抛弃萧红,在萧红病逝时,两人一直陪在她身边。

萧红离开得太早了,还未及充分绽放便凋零了,她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一生爱折腾,不愿守本分,感情上四处碰壁。

她在一群人狂欢之孤独,却在一个人孤独时向往着狂欢,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女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结局很凄惨,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她在文学上的才华。

#哈尔滨# #历史#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萧红一生颠沛流离,31岁就去世。

萧红与萧军同居的那段日子,鸡毛蒜皮,琐琐碎碎,都被萧红写进了后来的《商市街》。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有两人的影子。破旧的铁床上,也有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1934年6月,在青岛的朋友舒群写信给二萧,邀请他们前往青岛小住。萧军去报社上班,萧红在家写小说。在青岛的那段日子,萧红写完了中篇小说《生死场》,但没有得到出版的机会。

为了能开拓更大的文学路子,萧军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问他收不收他们的写作文稿。本以为信件石沉大海,但鲁迅的回信给了他们莫大的希望。说愿意看一看。于是萧军萧红两人把《跋涉》寄到了上海。

颠沛流离的战火里,没有安稳地住所,他们一直不断地奔走。在青岛没呆多久,因为舒群共产党的身份被捕,二萧去了上海,指望着鲁迅给他们一个机会。

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作家如林,都想在这个旧时代里一展抱负,脱颖而出。竞争的激烈性,远比想象的要大。萧红给上海各报刊杂志投出去的稿件,杳无音讯。她很无力,也很无奈。

两人与鲁迅一直保持着联系,把仅有的希望寄托于他。最后还是等来了好消息,鲁迅让萧军带着他的《八月乡村》原稿,去内山书店碰头。

在内山书店不远的咖啡馆里 ,萧军萧红第一次见到精神导师鲁迅。一向以严肃著称的鲁迅,在他们面前像个和蔼智慧的老者,丝毫没有指教的意味。走前,鲁迅还从兜里拿出20块钱借给二萧。

那次会面,坚定了他俩留在上海的决心,也把之前的阴霾心理一扫而净。

后来鲁迅又在梁园豫菜馆里请客,饭桌上,把萧军萧红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鲁迅看中萧红的才华,虽然她与自己的写作路线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本着“是人才就不该被埋没”的态度,鲁迅亲力亲为,将萧红的稿件同时寄给好几家杂志。经过多方投稿,最后萧红的短篇《太白》《小六》都被杂志采用发表。

一直没有出版的《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也得以出版。《生死场》出版后,奠定了萧红的文学地位,包括鲁迅在内的不少评论家纷纷夸赞萧红的作品。“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地挣扎”掀起全民抗日热潮,给她带来相当大的成功。

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乡村》成了那时最受欢迎的作品,而这一切,几乎都是时代造就的。

萧红:传奇女作家

她只有31岁短暂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名著,她苦难而坎坷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她与鲁迅交往很深。1934年11月,她与丈夫流落到上海滩时,给鲁迅写信寻求帮助。没想到,鲁迅竟给她回信了,还邀请她们在内山书店见面,并给了她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对她走上中国文坛至关重要。在鲁迅的支持下,她编撰出版了《奴隶丛书》,在上海滩名声鹊起。

她们私交很好。在上海期间,她经常到鲁迅家里做客,鲁迅很喜欢吃她做的北方食物,如饺子和韭菜盒子等。她们相处非常愉悦。

鲁迅去世三年后,她在重庆写了《回忆鲁迅先生》文章。她从朋友的角度,向世人介绍了鲁迅真实的性格、习惯和日常生活,也为中国留下了鲁迅的音容笑貌。

她是坦诚率真的女作家,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文风。这都体现在她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中。

她是有天分的女作家。从小喜欢写作,崇拜鲁迅。即使在苦难和重病中,她也没有停止写作。她描写社会底层特别是乡野人物,关心穷人的疾苦,批判旧社会制度,让人倍感亲切。

然而,她自己却是不幸的,命运多舛。

她本名张秀环,笔名萧红。她19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呼兰的小城,自幼丧母,由祖父抚养长大。她跟祖父感情很深,正如她在小说里写到“遥远的呼兰小城,原来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但是,她又是叛逆的,总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所以,她高中毕业后选择逃婚,不幸已经意外怀孕,后因没钱抚养不起孩子,生产后被迫送人。遇到萧军后,本以为找到真爱,可是萧军后来出轨,她又离婚嫁给端木蕻良。与端木结婚时,她已怀着萧军的孩子,最后只好在朋友帮助下把孩子做掉。

她一生都在磨难和流浪中度过,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没钱吃饭,甚至忍受饥饿,还差点被旅馆老板卖掉。

她一生足迹遍布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重庆和香港、日本等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

然而,她是坚强的。她没有向苦难的命运低头,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她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

1940年她逃亡香港后,忘我创作,不顾高烧、咳嗽和肺结核疾病困扰,1942年,完成三部小说后病逝。丈夫端木剪下她一缕头发,托人带回呼兰老家,修建了一座青丝冢。

她用八年短暂而磨难的创作时间,用自己文学的理想,点燃了人性的光亮。

卢瑞彬 泪眼看繁华与落寂 —— 感悟萧红

发《草原》03期

“我今晚的眠床在哪里?”是萧红常常发自内心的呼唤和渴望!她的生活“只有饥饿,没有青春”。

寒冷的哈尔滨的冬天,单衣露脚流浪街头,是萧红离家逃走后经常的生活状态。正因为如此,在最绝望的时刻她不得不依靠男人,尽管她是那么地不情愿!

她依靠的第一个男人是汪恩甲,也是早年和她有过婚约、又是令她十分不齿的男人!她投奔他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走到了绝境,让他收留,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她身怀六甲,被这个男人抛弃在旅馆,连账也没有结,萧红作为人质被旅馆老板扣押。

萧红百般求救,九死一生中,萧军救了她,两人一见钟情,爱情之火短短的时间就燃起来。萧红把最真挚的情感给了萧军,爱得真挚,爱得热烈且永恒!然而萧军的爱情哲学是“爱便爱,不爱了便丢开!”

这在萧红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和深深的担心!她怕萧军有一天会“便丢开她”!

萧军的爱情哲学使他有了两次出轨,这使个性极强的萧红深深地受伤,两人从此渐行渐远,也成为她一生命运悲剧的根源!

在那封建的男权社会,尽管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要优于萧军,但萧军的世界很广阔,萧红的世界里只有萧军,然而“已经爱上别人的萧军,哪里是她的皈依?”

萧红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是人心。感情的世界,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所骗;执着谁,就会被谁所伤。

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因为你会发现,时间久了,那个人是会习惯的,然后把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真正爱一个人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萧红心寒了。包括她后来与端木蕻良的结合,更是一个错误!她把一生寄托于男人,是她的悲剧所在!

香港中文大学资深萧红研究者卢玮銮曾说:“愈看得多写萧红的文章,就愈觉得萧红可怜----她在那个时代,烽火漫天,居无定所,爱国爱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她又是爱得极切的人,正因如此,她受伤也愈深。命中注定,她爱上的男人,都最懂伤她……”。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人最没有价值。

正如萧红的嫡亲侄子、黑龙江省少儿出版社资深编审张抗后来评价说:

“萧红的自尊心极强,同时又很脆弱,因此她大部分人生都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自尊与要强的萧红,在那种境遇下只能有她的脆弱与无助,而她的不谙人情世故和孤傲自尊,又给自己设了一座“围城”。

萧红有她的荣耀,有她的繁华,那就是她用文学表达的、她的爱国情怀!她文学的天赋和才情,她留下的作品,使她31岁的生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也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萧红又是幸运的。她的幸运是因为鲁迅,有上海的鲁迅。

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开始步入文坛,她的小说《小六》发表,从此她步入上海文坛。

鲁迅是萧红的精神旗帜,也是她短暂的温暖的精神家园。“在先生家里,她似乎找到了那种久违的家之安宁,内心被多年严酷的生活所封冻死寂的亲情,在与鲁迅一家的交往中渐渐苏醒,那是一种极其幸福的感觉”。

这就是没有家的萧红。

从1931年10月一个夜里,20岁的萧红逃出家,逃往哈尔滨,到1942年她31岁客逝香港,这十年对她来说是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暧,不断地流浪,不断地被心灵的伤痛与病痛折磨的十年,能够静下心写作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踽踽独行。她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是快乐的,自我的,也是幸福的。

她在观照社会、人生与革命的同时,“将文学作为观照自我、倾诉苦难、安妥灵魂”的方式,后者让萧红赢得了无数读者,至今散发着久经不衰的艺术魅力!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31岁苦难的生命,在“不甘”中,凄凉地客逝。内心世界清澈简单的她在香港的浅水湾,寂寞地“与蓝天碧水永处”了。

在那么多苍茫的日子,在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有苦难的同伴用血泪和生命举起了一面旗帜。

今年是萧红诞辰百年,仅以此文祭奠她,同时也祭奠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永恒的美丽。

作者简介:卢瑞彬:笔名:安白、默涵涵。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平论家协会会员。

出版散文集《攀援生命之圆》《花香满径》;长篇传记《辽河之魂》《赤子情怀》。

创作发表都市长篇小说《醒来的青年湖》、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散文《遥远的牧歌》,短篇小说《大海带走每条河流》。

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获全国榕树下第二届儿童长篇小说大赛佳作奖。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庆影鉴#昨日观看了《黄金时代》,描写了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一生 。享年短短31岁,她是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

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 ,也是幸福的 。不幸的是 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感情冷淡 不怎么管她。

好在童年时代有爷爷的陪伴 ,给她孤寂的心灵输入了爱和温暖 。

在她到20来岁的时候 ,父亲不让她上学了 ,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公子哥 。

可是她喜欢的是她的表哥 ,于是逃婚 ,她和已婚表哥离家出走了 。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而且是骇人听闻的 行为 ,为此他们家身败名裂 ,父亲因此也丢了体面的教务工作。

跟她一起私奔的已婚表哥,迫于家庭的压力 ,不久就悄悄的丢下萧红自己溜了 ,萧红没有经济来源,被迫回到了家 。

回到家的当晚 ,他的父亲就举家搬迁到了乡下 。在被父亲软禁了几个月之后 ,她又逃到了哈尔滨。或许是迫于生活的无奈,她投奔了曾经父亲给他介绍的未婚夫,这位不靠谱的未婚夫吸大烟 ,在萧红怀孕几个月后悄悄的走了,消失的 无影无踪 。

欠了几个月旅馆的 费用,萧红无力偿还,被老板关在了一个小仓库里 。她迫于无奈写信给报社 ,从此结识了萧军,与萧军生活了几年 。

她和萧军也怀过一个孩子,都夭折了 。

生活的凄苦时时伴随着萧红,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极贫苦的 。

后来,萧红写的文章被鲁迅所赏识, 她写的小说慢慢有了起色 ,靠稿费维持着生活 。

她的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 ,与萧军分手后 ,和端木走在了一起 。

最后在日军飞机隆隆轰炸之中 ,险些丧命。最终由于身体的极度虚弱,病逝于香港。

她的一生好像是在叛逆中度过 ,离家出走,私奔,大家都忙于写战时报道的时候 ,她写出了小说《 呼兰河传 》。她好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到过延安,可也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 。

文艺女青年的气质 ,殒命于短短的31年 。

电影《黄金时代》中有这样一幕——1938年,山西临汾的一间小屋内,丁玲和萧红促膝倾谈,丁玲慷慨激昂地说:“当一个伟大的任务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应该忘记自己的渺小!”萧红咳了两声,默然无语,两人终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萧红坚守个人的文学,丁玲则挥舞着红旗,选择了更刺激的革命生涯。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常德临澧人,1904年10月12日出生。她自幼丧父,母亲是具有新思想的大家闺秀,与向警予结拜姐妹。19,三十二岁的寡母进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把年仅六岁的丁玲安置在同校的幼稚班,母女同校的新闻一时轰动了整个县城。

孤女寡母寄居在舅舅门下,丁玲自小和三舅家的表哥定下了娃娃亲。十八岁时,丁玲有了独立的思想,提出解除娃娃亲,被三舅拒绝。丁玲一不做二不休,在当地的《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当初做官的舅舅是如何黑暗腐败,就这么混不吝的,愣是逼迫舅舅解除了她的婚约。

十八岁的丁玲挣脱了一切世俗的束缚,和同为解放女子的王剑虹结伴去上海求学。两人把头发剪得极短,衣着简便,像男人一样大声说笑大声唱歌,看起来不像是学生,也不像传统的女人,倒像是“女汉子”。她俩经瞿秋白引荐,进入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学习,老师们有田汉、俞平伯、陈望道、邵力子等。瞿秋白和王剑虹相恋,丁玲兼职红娘,促成了一段姻缘,“女汉子二人组”宣布解散,丁玲只身前往北京求学。

初入北京,学业没有着落,工作更不好找,丁玲的生活陷入困境。再加上好友王剑虹婚后半年居然因肺病去世,亲弟弟也不幸夭折,她的精神濒临崩溃。这时,年轻的《京报》编辑胡也频闯入了丁玲的生活。他对丁玲一见钟情,展开了追求的攻势。

这年年底,丁玲回乡探亲,穷编辑胡也频借钱追了过去,蓬头垢面地敲开了丁玲的家门,犹如一个爱情的乞丐。两人的绯闻传开,索性同居起来,确立了情侣关系。生活依然清贫,胡也频的文章也没有销路,不免常常去和当铺打交道,揭不开锅的时候,就跑去朋友兼老乡——沈从文那里吃粗馒头,去得颇为频繁。

在和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却又爱上了冯雪峰。起初,丁玲只是找冯雪峰补习日语,相处下来,她发现这位其貌不扬的左翼青年非常有思想,便狂热地爱上了冯雪峰。比较胡也频与胡雪峰,丁玲认为自己和胡也频的感情不过是“小孩子般好像在用爱情做游戏”,而她这样对冯雪峰表白:“我真真的只追求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我的心,使我起过一些狂炽的欲念……这个男人就是你。”

一个是深爱自己的胡也频,一个是自己深爱的冯雪峰,丁玲无法抉择,想出了一个妙招:三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供考察。这出“爱情三人行”的好戏发生在杭州。胡也频无法忍受这种不合理的关系,一气之下跑回上海找沈从文倾诉。沈从文耐心开导他,建议他不要放弃自己所爱。胡也频受到鼓舞,次日就赶回丁玲的身边。终于,丁玲念及旧情,选择了胡也频,冯雪峰只有黯然离开。

1930年,丁玲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经介绍,她和胡也频加入了左联。同年5月,胡也频因激烈的言论被国民党通缉。11月8日,他们的孩子出生。不久,胡被捕。后经多方营救未果,胡也频宁死不屈。次年2月,他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在上海龙华司令部被枪决,史称“左联五烈士”,胡也频时年二十八岁。

悲痛中的丁玲很快接过了爱人的枪。她在自己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续篇《莎菲日记第二部》中写道:莎菲与一位热心革命的青年结婚了,待到这个青年被当局杀害,莎菲自己也成了一名革命者。从此,莎菲与所有的享受告别,只向前方,一点也不回头。1931年,丁玲出任左联党团书记及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的一员大将。#故事#

在丁玲治疗情伤期间,一个“暖男”走进了她的生活。

当时,史沫特莱来采访丁玲,请二十六岁的冯达做翻译。冯达结识了丁玲,就常常去看望她,陪她出门走走、看望朋友,默默地陪伴着身心俱疲的她。明知不是伴,情势且相随。1931年11月,二人同居了。以后的两年,二人各自做着组织安排的工作。丁玲尤其活跃,深入工厂组织读书会,到大学演讲,并于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14日深夜,就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潘梓年来拜访丁玲的时候,冯达跟着特务闯了进来,将他们逮捕。在监狱中,冯达与丁玲被刻意关在一起,他发誓说没有出卖行为。性格刚烈的丁玲以死来抗争,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下来。在狱中,丁玲怀孕了,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后来取名蒋祖慧——《红色娘子军》等舞剧的著名编导。

1936年9月,在蔡元培、邹韬奋、宋庆龄等人的争取下,丁玲获释,随即被转移到延安。作为第一个由国统区投奔陕北的重要作家,丁玲受到了空前的礼遇。抵达当晚,组织就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欢迎茶话。

小众书单:9段凝结在冰花里的东北往事

书名:《一团坚冰》

作者:杨知寒,90后新锐作家,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奖、萧红青年文学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简介:《一团坚冰》是萧红青年文学奖得主杨知寒的全新小说集。本书以东北人物风情为基调,通过风格迥异的9个故事,9种人世严寒,生动讲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东北往事。

在这些故事中,藏着许许多多在人世间严寒中步履蹒跚的人;那是儿时抹不掉的记忆,也是日后行事为人的底色。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童年的影子,看到了怀念的大雪,看到了记忆里清脆的糖葫芦,也想起了房檐上坠下来的冰溜子。

就如书封上所说:“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出徒》: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寒假“我”都挑着母亲做的山楂糖葫芦到集市上去卖。

母亲小时候,腿摔残疾了,虽然那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却不能再上学,后来嫁给父亲,专心培养孩子。

只不过家庭开支拮据,母亲的腿走不了远路,于是在院子里种上几棵山楂树,冬天做成糖葫芦让父亲和“我”去集市上卖。

起初“我”不愿意,叫卖不出口,作者的这段描写令人动容:“母亲让我在院里东走几步,西走几步,南走几步,北走几步。等走回到她面前,听见她说,这院子就这么大。不多学点本事,即便你手脚全乎,也会和妈妈一样,做个废人。你想做思想上的瘸子吗?”

后来“我”开始习惯去卖糖葫芦,甚至爱上这种挣钱的感觉,导致初中时学习成绩下降,母亲后来就不让“我”去了。

在这篇故事里,作者用平静的笔调,刻画了东北农村冬季的雪花,寒冷的气息,平凡人家为生计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还有人性中善与恶、亲情中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

作者最后用“如果活着也算是门手艺的话,那么故事里的‘我’早在14岁那年便已出徒”来点题。

《邪门》:主角是“我”的前姨夫。全篇通过姥姥的讲述,姨夫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之所以提到姨夫,是因为姥姥看到“我”的男朋友,给人感觉和姨夫特别像。

姨夫曾在部队工作,虽然长得不高,但是身形挺拔,一表人才。

1990年代,姨夫和老姨恋爱两个月就闪婚了。虽然新婚初期过了一段温馨生活,但后来渐渐露出马脚:打孩子,打老婆,还喜欢du博。一度被人堵到宾馆要钱,姥姥知道后虽然倾家荡产帮他还钱,但最后还是和老姨分道扬镳。

因为“我”的男朋友给姥姥的印象特别像姨夫,所以姥姥又将这件往事提起。

说到邪门,有时生活真的邪门。本来可以过上好日子,偏偏有人选择一条不归路,亲手将自己的生活推向深渊。

人的一生,有一些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一旦碰了,就是亲手将自己和家人推向火海,最后把生活毁掉。

《一团坚冰》:本书的最后一篇,也是点题之作。

讲述了一名网吧网管,在帮南下的姐姐姐夫照顾外甥的同时,和外甥的班主任之间发生的故事。

说是发生,其实很多都是这位舅舅内心的想法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网吧流行的年代,彻夜通宵游戏、泡面、烟雾缭绕。仿佛在作者的文字中,又一次闻到了网吧里那股熟悉的味道。

——

在这本《一团坚冰》中,东北人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熟悉而亲切的故乡之景。想了解东北的人,也可以翻开来,在寒风中领略那份寒冷与激扬。#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吗# #诗漫大讲堂# 打卡0828

#福州头条#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昨天璎珞文创褀袍诗会在福州芙蓉弄4号集贤宾举办。热爱艺术的气质男女,聚集于此,聆听电影人李怿民老师讲授电影《萧红》的台前幕后故事,他从该片的选择剧本到拍摄花絮,特别结合电影的拍摄技巧如电影的推、拉、摇、移、长焦、短焦等方面的知识做了介绍。福州民国时期八才女之一洪璞的孙女李老师,现场弹奏钢琴,并带领大家一起合唱《东方红》、《我和我的祖国》,把纪念毛主席的活动推向高潮。

晚上七点,是史立萍老师的讲座,史立萍女士,中国传统旗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服装学院工作近30年、天工传习馆裳艺1930旗袍工坊创始人、艺术总监,并担任天工传习馆传统旗袍全部课程。在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旗袍的知识。讲座之后,集贤宾主人何艾轩女士还安排了儒林有戏特特的昆剧表演,莎莎小主的琵琶弹奏、诗歌朗诵者满江红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诗朗诵,来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的活动。

她是鲁迅欣赏的悲情才女,婚后却被婆婆咬断脚筋,谱写坎坷人生

白薇是湖南人士,原名黄彰。父亲是曾经是同盟会中的一员,也参加过与封建集团的斗争。这样一看,白薇出生在思想先进的家庭中,但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下,新思想不是说出现就出现的,而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斗争才能换来。而白薇就是与旧思想搏斗的一名战士。

到了年龄之后,白薇被父亲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但思想先进的白薇怎么会甘愿任人摆布,她想要找到一位自己真正爱的人。同时和其他的大家闺秀不一样,百微并不喜欢传统的那一套,而是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求。

在现在看来,白薇自然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女青年,但在当时,尤其是她婆婆眼里,这就是“不伦不类”。因此婆媳关系可谓是恶劣至极,打骂对于白薇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甚至在一回激烈的争执中,婆婆直接就咬断了她的脚筋,场面简直不可描述。

白薇曾经多次尝试过逃跑,但均以失败告终,就算是逃回了自己的娘家,也会被父母无情地送回去。值得庆幸的是,白薇的舅舅还算是个明事理的人,在他的帮助下,白薇得以去学校里面上学,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衡阳师范学校。

19,白薇得到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这对于白薇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她不仅可以去追求更多自己渴望的知识,同时也摆脱了那个让她痛苦不已的包办婚姻。但事情并没有白薇想得那么顺利,得知百微要出国之后,他的父亲第二天就带人把学校给围了,准备并将白薇绑回了婆家。

最终,在同学了老师的帮助下,白薇夺路而逃,并一路跑到了上海,在那里她搭上了前往日本的船。本来风风光光的出国留学,结果却变成了一场惊险的逃亡,真是可笑的同时透露着满满地可悲。

到了日本之后,白薇不仅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业,也要打工养活自己。但微薄的收入只能让她过上清贫的生活。但这个时候,一个改变白薇一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在文学界也有不小名声的杨骚。

当时杨骚刚刚失恋,因此一度抑郁。而白薇正好进修过心理学,所以在朋友的介绍下白薇成了杨骚的心理医生。尽管杨骚比白薇小了六岁,但二人之间还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在收获爱情的同时,白薇也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她后来所著文章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赞扬,甚至很多人认为,白薇会成为第二的萧红。不过与这些成就相比,白薇明显还是将重心放在了感情上面。

可能是之前因为包办婚姻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才让白薇深刻地认识到眼前的幸福来之不易,但这所谓的幸福其实并不纯粹。就杨骚而言,这个名字反正是真没白起,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水平,还和他的性格相互照应上了。简而言之,就是风流成性,而且还是天花板级别的。这样一看,白薇离开杨骚就是早晚的事了,可偏偏事情就不爱往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

在大多的时候,女人对待情感会更专一,更何况白薇还是当时的一个女文人,在思想上总会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以至于面对杨骚的多情时,白薇却回以了专情。至此一段虐恋开始了。

回想起那个都能把人脚筋咬断的婆婆,白薇必然是痛恨的,换谁都会恨。但若了解了白薇之后的境遇,婆婆这一角色却不太像一个反派,包括她家人在内,倒更像是一群意图拯救白薇的人。

因为杨骚的多情,所以他很少在一个地方住得长久,但不管到哪里,白薇的信件就会跟过来。之后杨骚回国,而白薇更是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回国追求她的挚爱。可最终换来的还是杨骚的放荡。

按理来说,既然不准备给予对方幸福,就应该早早地把事情说明白。但杨骚却一直对白薇的真情选择接受,这无疑是一种害人的行为,进而让白薇越陷越深。那段时间,白薇在生活上依旧清贫,但精神上还算是饱满,不仅是因为她深爱着一个人,同时也是因为她在文学与思想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出身于封建和守旧,却带给后人带了文明和进步。

要说当时没有追求白薇的人那是不可能的,白薇长相清秀甜美,完全是国民女神级的,就连鲁迅都直接用“仙女”一词来形容她。殊不知,这个仙女可不光代表了长相,还预示了白薇那凄凉的结局。

1938年,白薇与杨骚再次相遇。这个时候杨骚又开始说起了他那充满诗意的情话,确实很悦耳,但此时白薇已经被伤透了,不敢轻易尝试。而这可不是白薇彻底放弃了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恐惧而已,在内心深处,她一直没有放下这个人。更让人可叹的是,白薇的这一情绪一直持续到了1987年她离世的时候。而杨骚,在感觉玩够了之后于1944年结婚。

“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不是一句假话,但前提是两方都有情的情况下,因此会有人觉得白薇是自作自受,非要去爱一个不该爱的人。但我觉得百微没有错,她会因为当初的选择而痛苦,但绝不会因为这而后悔,只要不后悔就不会有错,剩下的不过是旁观者的闲言碎语。而且人这个东西是最复杂的,尤其体现在了情感上,谁说得明白对和错。

值得一提的是,杨骚在57岁的时候就离世的,而心中有执念的白薇却一直活到了94岁的高龄。期间痛苦归痛苦,但她的意志并没有被消磨掉,反而还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年级# 尝试着带娃精读名著第一篇!精读了《朝花夕拾》之后,特别想自己也带娃精读试试,于是选中了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不愧是民国四大才女,初读便被她细腻的文笔所吸引。

[太阳]精读尝试步骤:

第一步:因为是第一次,怕她没了兴趣,所以我读,她看着听着。

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解析+赏析。

第三步:娃通读,自己理解解析。

第四步:口头答几个文章的题。

【1】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引导娃概述。

【2】文章的中思想心是什么?引导娃复述中心思想。

【3】启示是什么?

【4】口头完成3道阅读理解题。

因为怕她烦我,烦这种模式,采用了奖励制度,并且我进行得小心翼翼的,每天就完成一个步骤[捂脸],老母亲多贴心[笑]

早上,9:30,娃上学了,老公上班了,运动完,给自己斟一壶清茶,准备预习下一课的精读,萧红的文章,就是文字盛宴,能洗涤心灵~

不知道娃啥时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太阳]。

鲁迅家的“商人”——冯雪峰

女作家萧红在鲁迅家里见到一位陌生的客人,个字高高的,瘦瘦的。鲁迅介绍说,这是一位做生意的同乡。萧红点头和客人招呼。

初看这位客人,很像个商人,但吃饭时,态度大方,谈吐不俗,又不像做买卖的。鲁迅的作品,他几乎全读过。他谈起鲁迅写的《伪自由书》《二心集》和别的文章,见解深刻;谈起了蒙族、苗族、藏族的风俗,引人入胜。可做买卖的话,一句也没讲。尤其令人怀疑的是,这位商人经常晚上出去,半夜才迟迟归来。

一天晚上,客人穿着长衫,手提一只小箱子,要走了。他向鲁迅和大家告别后,悄悄地走出门去。

鲁迅问萧红:“你看,他到底是一个商人吗?”

“是的。”萧红勉强应道。

鲁迅笑起来,幽默地说:“他是一个贩卖私货的人,贩卖精神上的私货的……”

后来才知道,这位客人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冯雪峰。

#今日头条# #红色血脉# #原创# #热门话题#

萧军故居游记:

“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林,锦县,现凌海沈家台大碾村人。因其作品八月的乡村/鲁迅为其作序而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人说萧军的文学成就不如萧红,而萧红的政治成就不如萧军。鄙人认为他们都是顺应时代的文人志士,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萧军虽历尽坎坷也成就了他的文学之路。

萧军的 “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的诗句,反映了萧军胸怀宽广、为他人宁可舍小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写照。

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特殊的日子,全国各地党委组织党员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抒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我和爱人恰巧有一个机会去朝阳学习,从沈阳出发一路参观了几个地方,到萧军故居是其中之一。

由于我们没有事先联系冒然来访,结果铁锁看门。经多方打听,我们接来了一位古稀之年的大娘,老人介绍这座院子原是他们买下了,后来重修萧军纪念馆被收回,她们舍不得老宅,便让他们老俩口继续打理这个院子环境卫生,大娘热情接待我们,把几个房门都打开了,院子里十分整洁,几个屋子里也是一尘不染,我们逐一观看,感受着萧军不平凡的一生。

萧军、田军都是刘鸿林的笔名,根据他的解释,因萧军是东北辽宁义县人,这地方曾为辽国京城,辽为萧姓。军是他的出身,十几岁参军;田军是农民军队的意思。另外包括女作家张廼莹出版小说《生死场》时,萧军替她起了一个笔名,叫“萧红”。他说这是有意识要把‘红军’二字连在一起,当时正处在蒋介石对红军做五次‘围剿’。可见萧军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

从纪念馆墙上的照片来看,萧军也是头脑非常灵活的人,同时也影响着一个时期的文化。关注他的人自然不少。据马源老师介绍,锦州原渤大教授徐塞老师对萧军就做了深入的研究,还有他的师弟姜国忠老师也是一位萧军研究者。2000年左右,姜国忠当时任沈家台镇党委书记,在他的推动下,修建了萧军广场,纪念馆。白雪生主席还写了萧军赋并撰刻于萧军广场。

墙壁上写着 “ 但得能为天下雨 白云原自一身轻”,这是萧军任野草诗社社长时留下的诗句,纵观萧军的一生,他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以鲁迅先生为榜样,被称为是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真正继承了鲁迅精神气节的文人。

最后从上房西屋准备出来的时候,抬头看到门上框有这样一段告别:“我不能与朋友们一一面別了,请代我转达对他们诸位的问候,我完全相信大家对我的一片真诚,我也同样珍惜着它…… ——萧军。”

文中照片是纪念馆里的一部分,反应了不同时期的萧军人生历程,也算是历史回放,呈现给各位朋友,如果您感兴趣我会继续介绍给您……。

原创图文:幸运草,业余文字爱好者。敬请各位留下宝贵意见。[作揖][作揖][作揖][笑]

民国有位才女,一生经历四段感情。期间,她曾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并大胆提出了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想法,而这样的念头竟成真了。此后,在她38岁那年,再婚嫁给了小自己13岁的男友......

民国时期有两位才女,是鲁迅非常欣赏的,其中一位是萧红,另一位是丁玲。这两位女子都是才华横溢的,而且在感情上的经历也都颇为惊世骇俗。

鲁迅欣赏丁玲,无私地帮助丁玲,而他身边的两个朋友都与丁玲有过情感牵绊。

丁玲是湖南人,19岁那年经鲁迅好友瞿秋白介绍,去到了上海大学读书。温文尔雅且博学多才的瞿秋白,原本是丁玲第一个暗恋对象,可惜落花有意,瞿秋白爱的是丁玲的好友王剑虹。这段感情尚未开始,便匆匆的结束了。

其实,从家乡到上海,不止是因为丁玲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还是为了逃避家里安排的旧式婚姻。她在这一点上与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是一样的,且这两个女人都是在求学中遇到了爱情。

1924年,年轻且充满朝气的丁玲与《京报》的编辑胡也频相遇了。胡也频出生于戏剧世家,浑身充满着艺术气息。这一年,他刚刚开始刊发一些小说和短文,就在夏天的一场读书会上结识了丁玲。

同是文人,本该有许多共同话题,而胡也频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对丁玲一见钟情,随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追求。遗憾的是,丁玲可以接受这位朋友,却无法对他产生男女之情。但是,转机很快就来到了。

在北京求学的日子让丁玲过得捉襟见肘,她早就萌生了回乡的念头。不久,丁玲的弟弟病逝了,于是她收拾行囊,独自回到了湖南老家。她原本并没有知会胡也频一声,但胡也频知道后,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北京的工作,追爱到了湖南。

胡也频的疯狂和执著打动了丁玲,他们便就此在湖南举办了婚礼,丁玲迎来了人生第一段婚姻。

1927年,丁玲和胡也频的婚姻里出现了第三个人,丁玲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真真的只追求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过一些狂炽的欲念。”

这个让丁玲痴狂的男人便是冯雪峰,一个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的男人。冯雪峰是丁玲觉得生活太过无趣,应该充实下自己时相识的。他是她的日语老师。

起初丁玲对这个长相平庸的男人并不感冒,可是在频繁的接触中,丁玲看到了这个男人的魅力,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但同时,她也不舍得离开胡也频,于是,她的心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能三人行呢?

出人意料的是,丁玲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竟然得到了胡也频和冯雪峰的同意。不久,在美丽的杭州湖畔,他们三个便开始了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

白天时,丁玲与冯雪峰畅聊人生理想。到了夜晚,又会与胡也频相拥而眠。

但是,文人虽然是极其浪漫的,却也是非常有傲骨的。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几天,两个男人便再也无法忍受,而选择相继离去。

胡也频去到了上海,向自己的好友沈从文诉苦。而冯雪峰也离开了杭州,决定冷静地思考这段感情。丁玲知道自己必须二选一,最后选择了相濡以沫的胡也频。

然而,就在1931年,丁玲失去了丈夫。胡也频牺牲了,成为了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丁玲原想与冯雪峰再续前缘,可是此时的冯雪峰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再也不肯迷失在丁玲的温柔乡中。这一次,她彻底失去了他们。

不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丁玲,她的翻译叫冯达。也就是在1931年11月,丁玲和冯达发展成为了男女朋友。

丁玲爱冯达吗?或许,冯达只是出现在了丁玲需要安慰之时,弥补了她情感上的缺口。他们的相遇究竟是对的时间还是错的时间,如今已不得而知。不过,这段感情为丁玲留下了伤口,也为她的生活留下了一个女儿。

1933年的一天,冯达离家前对丁玲说:“如果今晚12点之前我没回来,你就赶紧离开。”12点一过,丁玲意识到了危险,决心逃离,可是却有三个陌生人来访,身后跟的正是冯达。

丁玲以为遭到了爱人的背叛,而冯达却在狱中一遍遍起誓,他未曾出卖丁玲。也正是在这里,丁玲生下了他们的女儿。

1936年,丁玲在冯雪峰等人的帮助下出了狱,而她与冯达自此分道扬镳,此后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失去爱情的丁玲开始潜心创作,没想到再次与爱情不期而遇。

1937年,丁玲结识了小自己13岁的青年才俊陈明。这巨大的年轻差距让两个人饱受非议,受不了压力的陈明迅速地和剧团一位女演员结婚了。然而,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就在妻子临产前,无法忘怀丁玲的陈明提出了离婚。

1942年,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低调成婚,这段婚姻饱受嘲讽,可是陈明却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段爱情的坚贞不渝。在丁玲此后经历若干风雨之时,陈明从不曾放弃对爱妻的陪伴,而他们这一次都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后的港湾。

1986年,82岁的丁玲在家中病逝,身旁是紧握着她双手的丈夫陈明。,陈明过世,这对夫妻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丁玲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勇敢追求爱情的一生,她的乐观和坚强成就了一部部佳作,也为文坛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卢瑞彬 浅水湾与孤独的木棉〈下〉

发《草原》03期

木棉,这生长在南方的植物,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在树群中,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是南方的特产,是广州市、高雄市以及攀枝花市的市花。

我站在浅水湾的亭子下,远远地、静静地看着这株绽放的木棉,竟感觉她和海水、和沙滩是那么的和谐,而这一切的和谐,又和我心底的波澜融为一体。

如今的浅水湾与萧红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浅水湾,只是曾经萧红骨灰的寄居地。也许,她只是我一个人的情结,波澜与感触仅在我自己心中,面对着那棵孤独的木棉树,面对着碧蓝的海水,面对的畅游的快乐的人群,在我无言的思绪里,无论翻起怎样的汹涌,都是我一个人的事情,都无人知晓,也不需要人知晓,我静默在一边,体会着这一切,又一次回味了萧红凄凉的短暂的生命,在凉薄的人世间,她让自己的生命,如那孤独的木棉,尽管伤痕累累,却倔强地绽放了孤傲、坚韧和阳光的花朵。

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浅水湾已经有了昂贵的地价。

这里,已经是香港富人的居住地。由于它背山靠海,景色宜人,被香港人称为风水宝地。众多的别墅豪宅遍布于海湾的坡地上,其中就有香港富商李嘉诚、董建华、包玉刚的豪宅等富商及众多影视明星都居住在这里。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所提及的浅水湾酒店现已变成了影湾园。海岸呈半月形,其中不少沙粒是人工铺成的。

别墅豪宅成为浅水湾的一大特色,而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走在洁净的细沙上,迎着带有鱼腥味儿的海风,吸着湿润的空气,瞭望无边的大海,也就让你的身心醉了一回。再加之内心有相隔70年的牵念,半日的浅水湾的停留,不仅圆了我牵念浅水湾之梦,而且遥想中的“乌咽”的浅水湾,也更改为眼前明丽的浅水湾,更收获了一棵----孤独的木棉......如果不亲历浅水湾,她可能永远停留在我“乌咽”的想象中了......

“太息英雄浪淘尽,大江乌咽水东流。”

浅水湾,是我一次精神之旅。我相信,海的风能懂,绽放的木绵能懂。

精神与心灵,是人类永恒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之间最近的距离,是历史与现实之间最近的旅程。通者,在天崖也如在眼前,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完〉

作者简介:卢瑞彬:笔名:安白、默涵涵。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平论家协会会员。

出版散文集《攀援生命之圆》《花香满径》;长篇传记文学《辽河之魂》《赤子情怀》。

创作发表都市长篇小说《醒来的青年湖》、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散文《遥远的牧歌》,短篇小说《大海带走每条河流》。

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获全国榕树下第二届儿童长篇小说大赛佳作奖。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今天读书了吗#《林徽因小全集:九十九度中》收录了林徽因的小说以及戏剧。其中小说包括《九十九度中》《窘》《钟绿》《吉公》等,戏剧有四幕剧《梅真同他们》。林徽因的小说思想纯正,品位高雅,文笔朴实淡雅,善用精妙的细节穿插,在保留了传统味道的同时也尝试了较为现代的写作手法。在现代文学目前逐渐受到重视。系列书介绍:名家小全集底已出至38部,精选现代名家鲁迅、老舍、萧红、傅雷、李劼人、林徽因、汪曾祺、梁实秋、朱自清、郁达夫、许地山、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人经典代表作,原版原作,直抵黄金时代文学现场;精装便携,直通新青年通勤背包;文体齐全,3D呈现文学巨匠艺术成就。这是靠前套大规模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作品的小全集;这是一套精装便携,兼具典藏与青春气息的名家小全集;这是一套名家推荐,文体齐备,专家导读的名家作品集。特别收入作者年谱,中国作协副主席、有名评论家李敬泽诚意荐藏,一本书读懂一个作家,一套书读懂一个时代,超高性价比,助力全民阅读。

“咣咣咣!”萧红打开房门,看到旅馆老板怒目圆睁:“再不拿钱来,我就把你卖到妓院去!” 此时,她男人已失踪2个月。关上房门后,她写了一封信。几天后,一个男人的到访,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是她又一次陷入困境。

去年,从家里出走后,她便流落到哈尔滨街头。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她还是决定投奔前未婚夫汪恩甲。

所幸,汪恩甲还对她念念不忘。两人便在东兴顺旅馆同 居,她因此怀了孕。但2个月前,他说要回家取钱,还600+元房费,就一去不复返了。

关门后,她无意瞥到报纸上一栏目“老斐语”,那是读者与主编老裴的交流地。不如……她便拿起笔,写下自己的遭遇,署名“悄吟”,把信寄了出去。

收到来信,老裴和几位编辑对这位“悄吟”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如何救人。

此时,沙发上躺着的萧军,沉默不语,并未打算加入他们。

萧军,本名刘鸿霖,来到老裴的报社前,他刚弃武从文没多久。这一年(1932年),他告别家中妻儿老小,来到哈尔滨寻求发展。目前靠给老裴供稿,维持生计。

老实说,他并非不想救,而是他觉得,他就是一个穷写稿的,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因此,老裴说要去旅馆实地探访时,他没跟去。

这天,老裴带着3个编辑找到了萧红的旅馆,问到她的房间号。门敲开后,一位发型有些散乱、身着褪色衣衫的孕妇映入他们眼帘。面对这陌生的4人,萧红有点手足无措。

同萧红交谈10+分钟后,他们了解了她面临的困境,向她承诺,会尽可能保护她。随后,就找到旅馆老板,表示会承担她的伙食费,希望他不要为难她。老板虽面露不悦,但还是同意了。

老裴回来后,没几天,萧红又打电话到报社,言语间有些激动,以为又没人管她了,有点焦虑。

钱一时半会也筹不到,老裴就干脆让萧军送几本书给她,看看书,抚平焦虑。因为上次没去,萧军有点过意不去,这次他便欣然前往。

“咚咚咚”,萧红打开房门,一个目光炯炯、身材魁梧的男人出现在眼前。此时,萧红还不知道,这个男人的到来,将会改变她的人生。

萧红请他进房间坐下。萧军随即简单自我介绍,在说明来意后,把书递给她,就准备起身离开。

萧红突然直起身,挡在他面前,恳切地说:“我看过你的文章,我们讨论一下好吗?”随后,她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看完他作品的思考。

就是这个举动,让萧军对她产生了好奇。

他回原位坐下,交谈之间,开始打量她的房间,意外瞥见桌子上几张书法字和诗稿。他问她:“这是你写的吗?”萧红点头。

多年后,萧军还很有感触地说:“就是那些字和诗稿,让我觉得,她是那样与众不同。我决心营救她。”

一连两三天,萧军都来找萧红。每次,他起身要走,然后又坐下;起身要走,又坐下……两人相互了解过去,也从爱的哲学聊到了人生。这一晚,两人的命运就像齿轮一样,紧紧地啮合在一起。

1932年8月洪水肆虐,萧红趁势出逃后,两人住到了一起,萧红开始有了依靠。萧军带她走进自己的朋友圈,努力赚钱养家。

两人相互支持。为了更好照顾他,萧红也从一个家务小白,变成了家务能手。这2年,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生死场》、《商市街》等作品。

1934年,是萧红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年。这一年,二萧投奔鲁迅,还与他一家成为了朋友。

在鲁迅的帮助下,二萧的事业也蒸蒸日上。次年,《生死场》的出版,让萧红在上海文人圈声名鹊起;萧军凭借《八月的乡村》也收获了较多的关注。

在外人看起来,夫妻2人同为作家,想必十分契合。实际上,他们的感情开始频频触礁。

一方面,萧红事业上更胜一筹,让萧军心里有些失衡,他会有意无意贬损她的作品;另一方面,萧军又和其他女子(好友黄源之妻)纠缠在一起。

起初,萧红并不知道他的私情,只是觉得他变冷淡了。她尝试过外出散心,可回来后关系依旧如昨。当她知道他的私情后,苦闷异常,只能往鲁迅家里跑。许广平说:“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

1937年,二萧前往武汉,住在新朋友蒋锡金家,结识了端木蕻良。刚开始,因为床位有限,3人只能挤同一张床。后来,二萧的感情渐渐产生了质的变化。

端木是萧红的书迷,他对萧红更多是“赞美”、是“肯定”。这时候,或许因为端木的关系,萧军对萧红的态度比以往更差:在朋友面前,他常常不以为意地批评萧红的作品;有一次,还失手打伤了她。

这时期,端木对萧红的安慰和照顾,恰好动摇了她的心。因此,当萧军要她一同北上时,萧红拒绝了,选择和端木留下来。

@文史掌故

从前,萧军拯救她于危难之时,带她入圈,两人感情甚笃;后来,两人因为各种原因,分道扬镳。

萧红的选择,正如当年萧军所说的:“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从“纠结”变成了“果断”,这种“果断”也令萧军错愕不已。

先放开的人,未必不痛。但与其两人相互折磨,倒不如果断一些。

你觉得呢?欢迎留言。

关注我@文史掌故,了解过去,过好未来!

参考资料:《萧红传》#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一段重建生活秩序和内心秩序的旅程与一个独立灵魂的有趣对话“来去匆匆和永恒是同一件事。”“极热情与极克制,如果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就是很好的事。人被授命与人被教化的统一。”“美是自持与完整。完整不是不破碎。”“我喜欢某些人烧掉从前的作品的态度。我喜欢他们的知觉。他们知觉有一些东西不在命里。这不是否认,而是大确认。”“不想做的事,不想拍的片——早一点知道是幸运的。人不需要活出太多样子。你认真做一件事,会解释所有的事。”“想起听过的最亲近的话——不要让人拿走你的孤独。”“样貌能说明许多事情——人的骄傲,人的虚弱,人的完成与未完成,人的展示与藏匿。视觉同时也是嗅觉。你理解人与理解自己,是同一条路。”【内容简介】初版《不必交谈的时刻》大多是樊小纯于-之间,在纽约时期的文字记录。五年后,她在初版的基础上将文字稍作增删,回归原先的无序、无主题排列。说是无序,其实也就是由她当时的心绪,近乎以日记方式来排序。《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随笔,书里一句句话单独陈列着,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页停止,并无妨碍,随时随地读几页,或者翻来覆去地读也无妨。而且适合在任何场合中翻看,并瞬间进入书中的场域。她的文字,或许就是她自己,一种强烈的冲突和对立,以及一种非常自觉的克制,以使得这种冲突和对立能够安稳共处。这可能是一种力量,既能像树那样扎根生长,又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鸟瞰自己。你会惊讶于她对单个词语的采摘和组合能力,她的敏感和精准。言说不可言说之语,这是一种僭越,或者服从。读者既而成为参与者与旁观者,进入一种语辞、认知,经验,或者,进入她那段时间的生命生活。【作者简介】樊小纯,1987年生,同济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理论。此前在上海、纽约两地从事纪录片工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纪录片作品《严复》、《萧红》、《林风眠》、《TheOtherEye》,出版书籍《纯》、《不必交谈的时刻》、《不存在的照片》。获德国联邦总理奖。

#民国“万人迷”们,最终都情归何处#

已有答主介绍了民国时期的明星美人和名媛,我现在说一说民国文坛上的三位才女。

民国时期,文坛上出现过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既立足于历史的沉重,又兼顾凡尘俗事,给那个时代的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在众多女作家之中,林徽因、萧红、张爱玲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三位。

林徽因

林徽因这个被当时北京上层文化圈誉为“第一才女”的绝代佳人,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美术及建筑学等领域,都留下自己的风华业绩。

在情感方面,林徽因也是一个传奇女子。她和诗人徐志摩的康桥之恋,体现了作为女子的浪漫情怀和不为世俗羁绊的大家风范,但在理智和情感的抉择中,她更倾向于同一氛围的情趣和契合,因此,她和徐志摩之恋恰似一朵含羞欲放的水莲花,而与梁思成之合,则是情投意合之后的花落果生。

萧 红

萧红,这位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是短暂坎坷的。她的柔弱多病的身体,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的历程。在她有限的创作生涯里,写出了许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作品。

萧红过早承担一个少女不必承担的责任,她为了反抗家庭的专制和强横,离家出走,在幼稚和痛苦中游走于世俗和反叛之间。这段人生苦难的经历,让她从女性的视角加深了对社会深刻的了解。

改变萧红的命运并引发她创作动机的是萧军的出现,二萧的结合让萧红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

萧红在享受情感滋润的同时,把视线投向现实,用她天才之笔,探索人生,这个阶段标志着她从理想到现实的转移,无疑是她创作上一个长足的进步。

萧红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同时,她在情感上却连遭不幸。她和萧军相得又相离,和端木相爱又相别,在痛苦和失望中瑰归于“蓝天碧水永处”,令人有不胜唏嘘之感。

张爱玲

张爱玲在1943年前后,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迹。张爱玲以隽永的讽刺、苍凉的笔调,使她的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她是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张爱玲对背景的准确把握让人叹为观止,夏志清先生对她的《金锁记》有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之评价。

张爱玲的情感生活可谓十分凄惨。1944年,她与胡兰成结婚,但由于胡兰成“背信弃义和花心风流”,两人于1947年分手。

1956年,她同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但生活一直处于窘迫和漂泊之中,而且赖雅身体不好,几度中风,张爱玲要照顾他,还想着写剧本,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开始了独居生活。1995年,张爱玲在自己的公寓里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享年74岁。

再说萧红

小学的语文教材改了又改,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直被保留。今年又讲到了这篇课文,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她笔下的这份自由,这份快乐,看到孩子们的心灵随着她的文字仿佛要飞起来,我的心中不免多了几分伤感。是的,孩子的心灵是多么单纯,他们并不知道萧红后来的生活是多么凄苦,最后的结局就像一朵悄然凋谢的花朵。我看着开心的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萧红简介的课件悄悄删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