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来源(上)

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来源(上)

时间:2021-10-15 00:21:47

相关推荐

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来源(上)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下天水回族史之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来源(上)的故事,当代中国姓氏曾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既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的姓氏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但是不少回族史学家在这方面都作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故薛文波先生《回回姓氏考》一文广征博引,论述丰瞻,发前人所未发,开回回姓氏研究之声,为研究回回文化的变革与更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专家学者初步认为中国汉民族姓氏的来源同本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标志有关。最古老的姓氏可能来源于各民族先民的图腾标志。

例如,从殷商甲骨小辞中可以辨认出200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氏,汉族姓氏到秦代基本是合二而一。因姓是为了别婚姻,氏是为了别贵贱,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中国回回民族的姓氏来源却与汉族大不相同。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也同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的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之时来华的穆斯林,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了他们原来的姓氏,但也有变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现了汉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表现如下:保持回回人原来的姓氏。例如:公元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为:“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包拉退之墓,真主赐福他”等等。回回人虽有阿拉伯人姓氏,但也采用了汉族的字和号,这在元代很突出,表现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既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时又要适应中国汉文化的特点。例如,许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记载,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出二子改从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剌兄弟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礼训,谋于师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无常也。吾其从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

又曰:“吾兄弟读书学礼,无名字其可?名则不敢忘吾先,而字则从华可也。于是师友相与字暗都剌,曰平叔,凯霖曰和叔。”这充分说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态,这样的例子在元代很多。有阿文、汉字名字,姓却是蒙古族。例如,元代诗人马九皋,号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为蒙古姓,后取汉姓,以马九皋最为有名。完全使用汉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难辨认出民族特征来了。这在唐宋以来就有之。如唐代大食人进士李彦升,五代文学家、药物学家李珣,宋末大食商人蒲寿庚,元代的丁鹤年、高克恭等。回族姓氏同汉族姓氏相比较,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但追寻回族姓氏的来源都很有特点,表现在语音变化上的有:回族姓氏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的译音,并非取自汉姓。

比较而言,回族有许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回族姓氏内部是同姓不同源,异姓且同源;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与汉族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数量却不少,许多古老的汉姓氏同时有之,不少生僻的回族姓氏,汉族却没有。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内容丰富,出处具体,自然有趣,特点鲜明,体现了中国回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形成回回姓氏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回族有些姓氏直接来源于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二是取原姓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三是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都是姓别婚姻,氏别贵贱,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回族形成后,由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基本上实行族内婚,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是不稀奇的。

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别多,亲戚关系却十分紧密,祖先传下许多不同姓氏的尊缘体。例如元代赛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中国传了不少于16个大姓,回族单字姓的大家族就更多了。四是随国姓或皇帝赐国姓。例如李唐、赵宋、朱明等朝代,如郑和原名马和,民间有“马不登殿,皇帝赐姓郑”的说法。五是因官职、教职,民族而得姓。例如“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答失蛮”(元时对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之称),“尕最”(清时宗教法官之称)相联系。六是避仇、避难、避禁忌而改姓。明太祖禁胡姓,从此回回人对外改汉姓,在家取经名,直至今日。明太祖朱元璋为报复泉州蒲寿庚倾宋降元之罪,杀回回蒲姓,迫使泉州蒲姓四处逃避,迁住各地的蒲姓,随改姓为卜、杨、吴(即蒲的谐音,又意为“无姓”),也有保持“草”字头改苏、黄姓的。

其家族逃难于西北者亦有所闻。清同治年间,回族遭到了灭顶之灾,回回人为了反清复明,遂以明姓,抗议清廷的屠杀政策。今宁夏固原有明家庄,云南明姓也为大姓。我市原天水县(今北道区)政协副主席、民族史学家马霄石(1906—1988年)先生在他的《回族的来源与形成》一文中,对回族的姓氏作了述略,写道:“据我了解,一般谈论回族姓氏来源的人,多半先从‘赛典赤’的家族谈起。因为‘赛典赤’是蒙古语贵族的意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西征到达原苏联东部‘布哈热’地方时,当地首脑人物赡思丁‘亲率千骑迎降’,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后裔,成吉思汗便以‘赛典赤’呼之。元代历史上也就写成赛典赤·赡思丁。他的官做到元中央政府的平章政事,死后加封为咸阳王。

因为他和他的儿子纳苏剌丁都曾做过陕西平章政事,他们在这里做了些有利于人民的所谓省刑罚,薄税敛,兴水利,招流亡的好事,人民对他们很赞念,元廷就把他追封为咸阳王。据说宁夏的纳家村、陕南的束姓,都是纳苏剌丁的家族。甘肃临夏县的举人喇世俊自己撰写的家谱也追述到纳苏剌丁上面。”总之,“中国人的姓和名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条件,中国人的姓氏代表了家族,名代表了个人的称号,但中国穆斯林(民族意义上的回回人)的姓和名,不但代表了祖系,而且代表了伊斯兰的文化和思想,因为中国穆斯林的姓氏由回教经名的第一个发音而取来的。所以经名者,代表了文化、思想、宗教及中国传统的族系思想,所以中国穆斯林的姓名没有任何迷信存在,而是纯正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的融通而产生的”。

按照民族史学家的研究思路,对我市回族姓氏的现状和来源作了初步考证。不论从回族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回族姓氏演变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其特点:一是姓氏多而杂,四音俱全的如麻、马、牧、穆;摆、拜;赫、海;陕、单、闪、扇;纳、喇等。也有汉族中不多见的如毕、糟、沙、撒、达、答、喜、火、打、鸟、坎、贴等。还有焦、丁、杨、赵、苏、毛、吴、郭、袁、米、李、张、刘、白、陈、崔、魏、高、铁、阎、韩、党、咸、艾、郑、哈、刁、程、孙、何、周、安、黄、斑、萧、田、金、武、姚、范、翟、兰、黎、虎、锁、石、雷、师、唐、查、车、贾、买、谢、雏、纪、付、邢、纽、余、巫、郝、姬、湛、黑、蔡、霍、阚、关、密、孟、妥、满、法、文、舍、夏、闫、胡、乌、巴、禹、乔、肖、梁、董、芦、王、陶、者、牛等。

以上为全市回族姓氏,共117个。二是回族人口的分布,既有地域性,又有分散性,单独一个姓氏居于一个自然村者甚多,故以姓氏冠命村庄名和自然地名亦多,如马家窑、李家山、苏家山、马家庄等等。张家川回族中以马、李、张、苏、魏姓居多。马姓聚居在上磨乡的上磨、赵阳、瓦泉等村;李姓居于张家川镇的西街,西关村、刘堡乡的董家,李山、峡里村、平安乡的大麻等村;张、苏两姓多居张家川镇的东关村,梁山乡的上、下渠子村;魏姓多居住在张家川镇的东关村,上磨乡的刘家、崔家村;兰、毕、哈、黑等姓氏集居在龙山镇北街和连五乡一带。仅连五乡的回族姓氏有马、哈、郝、黑、赫、白、米、闵、纳、石、斑、锁、蔡、兰、李、安、焦、周、糟、包、谢、毕、鸟、买、铁、海、陕、扇、赵、苏、喜、郭、牛、刘等34个姓氏,也是张家川乡镇中姓氏较多的一个。

秦城区的回族姓氏以吴、马、杨、穆、雷、李、赵姓居多,主要居住在城区周围,也是秦州城的世居户。同时人口较少的姓氏如萧、乌、白、铁、何、毛、艾、满、刘、吕、孙、黎、麻、赫、崔、韩、郑、胡、唐、海、纳、米等姓氏。在台子清真寺现存的一块《施钱姓名》石碑,系清代(年号不清),上有何、丁、刘、喜、答、张、焦、麻、田、谷等姓。秦安县的回族姓氏比较少,主要有李、马、张、王、刘、高、孟、彭、赵等姓氏。分布在城区及莲花、中山、千户、王尹、刘坪等乡。清水县的回族姓氏历史上因张家川由清水县辖,因此,回族比较单纯,主要姓氏有马、崔、苏、杨、金、麻、王、海、李、黎、米、袁等,分布在城区及折湾、窑门、黄门、黄梁、蒲湾、魏庙等乡村。

北道区的回族姓氏有马、杨、买、丁、海、艾、金、陈、张、穆、法、舍、毛、王、苏、韩、牧、刘、巴、魏、袁、夏、孙、文、吴、赵、虎、米、纳、李等姓,其中马、李、赵、海等姓居多,主要在马跑泉镇南巷子居住。甘谷、武山县自1958年后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有极少数回族职工和经商者落户于两地,其中甘谷117人,姓氏为马、杨、吴、赵等;武山140人,姓氏有孙、马、吴等。他们都是近十余年从兰州、临夏、河南、天水迁入的工人、经商者。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我们下次见,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来源(中),喜欢这些历史故事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