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拉萨游记-八廓南街等游

拉萨游记-八廓南街等游

时间:2024-01-18 08:13:27

相关推荐

拉萨游记-八廓南街等游

在索康府的西边,八廓南街16号,有一处非常古老的房屋,名叫“拉让宁巴”,意思是“旧佛邸”。相传1408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拉萨主持大昭寺,筹备首次传召大法会。柳梧宗宗本朗喀桑布,专门建造了这幢三层藏式楼,供宗喀巴大师居住和工作。

实际上,这里便是传召大法会的办公室。十八世纪初,尼木大贵族吞巴·色却次丹,担任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嘎伦,这幢房屋又归吞巴所有,称为吞巴府。解放后,吞巴府先后成为了西藏贸易总公司、西藏秦剧团、西藏群艺馆的驻地,也一度是八廓街居民委员会的所在地。

吞巴府西面,有一处藏式楼房叫“嘎林厦”。相传十八世纪时,这里曾是驻藏大臣的府邸,后来成了民居。1951年藏历8月15日,著名学者更敦群培重病,最后死在这座楼的一间陋房里。

八廓南街的南面,依次是康巴巨商邦达府、贵族噶雪巴府、贵族吉堆巴府、大贵族热嘎厦府。吉堆巴府曾经是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解放后,吉堆巴府和热嘎厦府则成了拉萨被服厂和服装厂。

多仁府后面,是拉萨著名的老房子“曲堆林”,意思是“商议处”。相传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五世达赖喇嘛的“第悉”索朗绕登在这里,与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秘密商讨推翻藏巴汗政权,并达成了协议。

后来固始汗出兵康区,消灭了藏巴汗王的同盟者白利土司,索朗绕登非常兴奋,在大昭寺西门不远处,竖起了一根高高的旗杆,取名“曲雅塔青”,意思是“妙策”大旗。

曲堆林对面,是“班觉热丹”,原本是17到1727年主持西藏事务的藏王贝子康钦拉的王府,一度曾是西藏政府的财政局,存放着大量酥油、粮食和各类物资,现在则是居民大院。

门口摆着一口大铁锅,是传召大法会煮肉粥、熬酥油茶使用的,锅沿7.3米,高1.2米,有十二个耳柄。像这样的锅,大昭寺院内和后门附近还有四五个。

最后,在八角街转经路的终端,是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遗址。那是大昭寺南墙外面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小广场,在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期间,西藏佛教界要在这里统考“头等格西”的。

格鲁派显宗扎仓,规定有严格的学制,要求学僧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地苦读。通过考试后,可以得到“格西”称号。为藏语“噶让绛格外喜念”的简称,意为“善知识”。这个学位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取得,大活佛也不能例外。青海已故的喜饶嘉措大师,就曾考取了拉然巴格西学位。格西分为四等。由低向高依次为“多然巴格西”、“林塞格西”、“措然巴格西”、“拉然巴格西”。

八廓街说起来并不大,但若走进那密如丝网般的古街道,半天都走不出来,因为我们所迈的每一步,就是拉萨的历史,藏族的文化,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沐浴着阳光,在八廓街中缓步穿行,感觉生命也变得厚重起来,内心开始柔软。我感觉每一栋民居,都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故事,每一个门窗,都浸透着藏民甘甜苦辣的生活。35条街道,里面会有多少院落呢?数是数不完的,更别说转完了。

走着的每一瞬,仿佛会听到路遇的每个人心跳与呼吸,八廓街的灰白石墙、茶馆的米黄色门楣布帘、以及随风翻动的五彩经幡,都给与我以心灵的悸动,远处的群山,堆积在纯白云层中,仿佛产生了遥远的回音,携着风徐徐扑来,柔软的让人心醉……

说完了八廓街上的主要古建筑,最后,不得不描述一下八廓街上遗留的五座经幡柱:

第一座,名为“噶丹达尔钦”,在八廓街的东北角,距今有300年历史。公元1681年五世达赖喇嘛授命蒙古著名将领噶丹·才旺白桑率藏盟联军击溃拉达克入侵,为纪念此战役胜利,特以噶丹·才旺白桑之名,筑建了此经幡柱。当时,此柱高度为民所叹,因此也称“噶丹疯幡”。

第二座,位于八廓街东南角,名为“夏迦仁达尔钦”。宗喀巴大师1409藏历新年,首次在大昭寺举行传召大法会期间,在八廓街四周竖立了十五座经幡柱,并用多种珍惜物品装饰,祈愿佛法永驻。后“夏迦仁达尔钦”意为东方黎明,因此柱竖立的时间,刚好临近黎明。这座经幡柱特别之处在于,宗喀巴大师一柄手杖供于其中,使之显得尤为珍贵。

第三座,位于八廓街面,名为“格桑达尔钦”。公元17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从四川理塘辗转抵达拉萨,在布达拉宫顺利举行坐床庆典。民众心愿遂成,便在大昭寺讲经场南面,筑建了此经幡柱,以庆祝和纪念。“格桑”意为美好时代。

第四座经幡柱,叫“曲亚达尔钦”,位于八廓街西南侧。1634年,固始汗旦增确杰(明末清初和硕特部首领)推翻了迫害和敌视佛教的朵康白利甲布(青海和康巴白利王)政权,收回了德格、芒康等地。摄政第司.索朗群培,为纪念此次胜利,而竖立了此经幡柱。“曲亚”意为良策。

第五座经幡柱,为“扎西达尔钦”,位于八廓街西北角。1986年,中断了二十年的传召大法会重新恢复举行。为庆祝佛法昌盛,由十世班禅大师主持筑建,意为吉祥经幡柱。

八廓街从形成到现在,中间经历了吐蕃时期、割据时期、萨迦时期、帕竹时期、甘丹颇章时期。历史仿佛在这条街上停留,时间好像在每一步里等待,这条街上的每一幢建筑物,都是特别珍贵的文物和古遗址。

可以这样说,因有了八廓街,拉萨的古老才有了更加浓重的色彩,那种线条感,使八角街形成了独特的圈形,让行人在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让那些满怀虔诚的信徒,在热闹繁华的街市中,走过了转经的一段心路。这种奇特,也使得曾经古老的脚印,一步步迈进到现代的节奏中…….

在开始的引言中,我曾简略描述过藏人转经或拜佛的经过。说实话,在西藏旅游,最令人心灵震撼的,不是布达拉宫的千年风骨,也绝非雅鲁藏布江的万古绝唱,而是在大街小巷中,匍匐叩拜的朝圣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相信,也无法想象那些朝圣者顶礼膜拜的情形。根本不理解,也不懂得什么叫做执着,什么叫做虔诚。

八角街上,随处可见磕长头的信徒,但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疲倦和痛苦,反而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充满了虔诚。这或许就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说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哪怕在雨点紧密落下来,那几名身着藏服的朝圣者,犹在一步一叩拜行进着,全然不知密雨已经打湿了衣衫。

磕长头人心里的佛,一尘不染。他们只要叩拜与祈愿,所有的阴霾都会被吹散,所有的虚妄都会被剔除。要知道,远方藏民为了来到大昭寺朝拜,在路上要经历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风餐露宿,曦行夕止,就需要这三步一磕,两步一匍匐的真意。上千次、上万次的磕头匍匐,才真正蕴藏着藏民对佛祖的虔诚。

朝圣者这般磨难的叩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能懂的。真正体会的,只有他们自己。我静静看着他们一路爬倒又起来的朝拜,感觉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挨近那充溢慈善的净土,与心目中通灵万物的神佛愈加挨近。而磕长头时的两手合十,表达了已领会佛的旨意与教导。双手触额、触口、触胸,便达到了身、口、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

磕头的,既有满脸皱褶的白叟、稚气未脱的幼童,又有年轻漂亮的姑娘、漂亮英俊的小伙。也许是经年累月的朝拜,有的石板上磨出了等身长的深深印痕,有的身上蓝缕如同乞丐。

有些朝圣者脑门磕出了厚厚的茧子,乃至青瘀、红肿、流血。臂膀、膝盖磨破,显露鲜红的皮肉。当然,更多的朝圣者,使用护手、护膝和护胸,以维护皮肉不受损伤。我清晰看到一个朝圣者,板寸长的头发上落满细细的尘埃,乌黑的脸上写满翻山越岭的疲乏,衣服上粘着厚厚的黑泥;但目光却流露坚毅的神色,再难,也要磕够10万个头。

不时的有人换一元的纸币,做双手合十送给他们,虽然只是一元,但在人们的眼中,皆对这些衣衫褴褛,却满怀虔诚的人充满了敬仰。想想那种艰辛,那种耐力就够了,只身一人,没有人跟从,更没有人监督,完全依赖自我束缚。

但他们绝不偷闲,绝无慢待,始终中规中矩地完成每个动作。即使在绵长的路程中,遇河流须涉水、或许搭船过渡,则先在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遇交通堵塞、或其它原因致磕头间断,则施划标线或积石为志,再次上路由此开端。即使晚上歇息,第二日也要从昨日磕头之处启程。他们便是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一步一步坚决地走向心目中的圣地。

我想,藏人的人生,其实是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一个修行的过程,开始和结局虽然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过程。在不同经历中,偷一点懒或者走了近路,会执拗地认为自己会减少生命的宽度。这一种虔诚完成后,才会享受那种如释重负的幸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