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人物是谁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人物是谁

时间:2023-12-25 15:45:46

相关推荐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人物是谁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是最后能三千越甲气吞强吴,靠的股肱大臣范蠡,范少伯,那个年代最强大的政治家。

他的厉害之处,在越王称霸后,他知道越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他选择了激流勇退,泛舟五湖,回归田园。

后人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离开越王后,隐姓埋名,在陶这个地方做生意。他改姓朱,所以称为陶朱公。每次做生意发达之后,他会把钱财统统布施掉,用来救助贫苦。然后又换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做生意,再累积财富,又把它散掉,前后一共三次,就是有名的“三聚三散”。

他最大的失误,为了保全长子的面子,一念之差,丢了第二个儿子的性命。

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因为争执纠纷杀人在楚国被囚禁起来了。范蠡就想着,“杀人确实应该偿命,但是身价千金的人,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所以希望二儿子有个全尸,别受罪死去。他就准备了一牛车的黄金,让三儿子去楚国托人求情。

结果大儿子就来请命,想去救弟弟,范蠡不许。大儿子就说:“身为长子,现在弟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让三弟去,那不是对众人告知我不成器,让我羞愧。”说完之后就要自杀。夫人一看心软,马上就劝范蠡说:“你还是派老大去吧,如果老三去,也未必能够把二儿子救出来,现在大儿子就要自杀了,再搭进去一个儿子那怎么行?”

最后只好让大儿子到楚国找宠臣庄生,叮嘱他说:“到了楚国以后,你要把这千两黄金进献给庄生,对他无比尊重,然后全听他安排,不管他帮忙不帮忙,千万不要跟他争执。”

大儿子就去把范蠡的信和重金进献给庄生。

庄生是位贤德的人,很廉洁,原本不想收下厚礼,但是他敬佩范蠡,很想结交范蠡,就留下黄金,计划把事办成后,钱和人一起送给范蠡,让范蠡记他的人情。

私下交代范蠡的大儿子“我会帮你办这件事情,但是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停留在楚国,更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为了弟弟来过楚国,我会想办法让你弟弟被释放。”

结果范蠡的长子不仅没走,还却偷偷扣一半的黄金到处托人求楚国的权贵帮他弟弟说情,觉得人多路子广,弟弟活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庄生进谏楚王说:“我观察天上星相,表明楚国会有灾害。”楚王一听紧张起来了,就问庄生:“那怎么办?”庄生就说:“只有德行可以消除这个灾祸。”他就建议楚王要大赦天下,把那些罪犯都赦免,以此来消除天灾。楚王很敬重他,立即下诏,大赦天下,当然也包括范蠡的二儿子。

这个消息后来就传出来了,那些楚国的权贵就去找范蠡的长子邀功。范蠡长子并不知道弟弟能释放这个计策是庄生出的,瞬间觉得自己送礼的黄金白花了。

于是他又去拜访庄生,庄生见他很惊讶,说:“你怎么还没走?”长子回话“我是准备走了,因为楚王现在也要赦免我弟弟了,我就特别来辞行。”庄生知道他送礼反悔了就说:“你既然觉得是楚王大恩,就把那些黄金拿走吧。”这个大儿子就高高兴兴拿回了厚礼。

庄生觉得被羞辱,就去见楚王,说:“楚王,您希望以德行来消除灾难,但楚国权贵们传言你们这个举动是因为范蠡二儿子杀了人,范蠡用重金贿赂您左右的人,让您大赦天下,您被摆布了。”楚王大怒,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儿子,次日后再大赦天下。

最终,范蠡的长子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和被庄生退还的金子回家。

范蠡叹息,他早就料到二儿子的命恐怕保不住,之所以想让老三去,因为老大出生时,范蠡在陪越王打天下,老大幼时跟着母亲过的贫苦,所以后来哪怕范蠡成了春秋首富,但是老大依然把钱财看的很重,格外计较,目光短浅,唯恐花了冤枉钱。可是老三出生时,家里已经富甲天下,无论什么金银财宝都看不到老三的眼里去,所以老三办事,对待金钱看的轻,对情义看的重,心态随和。但是不让老大去,老大又会不服,左右两难,心存侥幸,想着万般叮嘱,老大或许听劝,结果还是断送了弟弟的命。

《弟子规》上讲,“财物轻,怨何生”。长子做不到“施惠无念”,反而激起庄生的这种怨恨报复,双方也成了仇家。

这就是范蠡救子的故事,放到现在社会同样如此,托人办事,尽量只求一个人,求了两家反而会搞砸。

今天舞钢有点冷哦,站在石漫滩水库边,看到站在风中发抖的花草树木,没来由地想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成语来。

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大夫范蠡力劝勾践忍辱负重向夫差诈降,后续伺机雪耻。

越王勾践很听范蠡的话,最后打败了吴王夫差。范蠡在复国后想重赏范蠡,被范蠡拒绝,范蠡带着西施隐居江湖,范蠡是商业奇才,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其财,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为什么功成名就的范蠡会选择急流勇退不接受越王勾践的封赏?原来范蠡看透了勾践的为人,他认为勾践这个人心胸窄狭,小肚鸡肠,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享乐的人 ,及早远离方能明哲保身。

果其不然,在范蠡离开不久,帮助勾践复国的另外一个功臣文种被越王勾践给借机杀掉了。世人叹曰:这就是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的案例呀!其实范蠡在离开之前曾经给好友文种写过一封信的,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早就提醒过文种,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勾践是那样的人,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历代帝王都是如此,他们的眼中只有权势,哪有亲情和友情?

在王者之道和人的本性之间,从来不可共存的。文种也可能会想:自己功莫大焉,越王总会给自己三分薄面的,自恃功高的人往往会混过了头的,看不清局势,试问历朝历代功高盖主的人有几个是善始善终的?

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肆意地吼叫,不由得有些悲切的意味。我是一个很性情的人,容易被外界环境感染,所以是不太喜欢阴雨天的,对心情的影响很是不好,又想起那些糟心事,对某些人真的失望透顶,言行不一致可能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和生存之道,但我走上社会以后始终还是不太适应,没设防的处事态度终于又着了道。#冬日生活打卡季#

#青岛头条# 范蠡功成名就后带西施第一站去了即墨?可能不止是传说…

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陪同勾践在吴国为奴,然后辅佐越王最终灭掉吴国,再然后不辞而别带领美女西施隐退,最终称为陶朱公的范蠡,更是传的神乎其神。但是,有关范蠡与西施隐居的第一站是战国时期的即墨,可能就有很多人闻所未闻了。

据说,范蠡当年驾着一叶扁舟、载着美人西施飘荡在三江五湖的烟水之中,不知所终。但有史料记载,范蠡隐居后化名“鸱夷子皮”,“浮海至齐”,现在对“鸱夷子皮”的解释没有令人十分满意的定义。但我们知道即墨在春秋前期属于“夷”地,后期则属于“齐”地了,“鸱”读音为chi,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种一头三身鸟。他从海上到达齐国,就很有可能到了即墨沿海这一带。

在即墨隐居后,他率领几个儿子,耕于海畔,发展农业生产,不几年致家产数十万。齐国国君曾希望他出来为相,他却说“久受尊名不祥”,于是把家产全分给了邻里乡亲,然后悄然离去,后来就有了“陶朱公”的故事。

当然,有专家认为西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有关范蠡到过即墨的事恐怕也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我的最佳书画作品:《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所以没必要再啰嗦,只想说说一些感想。

现代人评价勾践,有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如刻薄寡恩、兔死狗烹等,但我们还是应看他身上积极的东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偷生,卧薪尝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成功复国,成为霸主。

这种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帆风不顺更是常态,尤其现在的经济社会,变化剧烈,跌入低谷有时只是分分钟的事,但有几人能做到像勾践那样呢?我看倒是选择躺平的多,还有的干脆自我了断,一点担当和责任心也没有,更别提什么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了。

所以,卧薪尝胆不只是个故事,不只是个鸡汤,它真的具有现实意义,如果你正身处低谷,那就应该多想想这个故事,忍别人所不能忍,静下心,沉下身,默默地发展自己。假以时日,只要不放弃,一定会走出困境,获得重生。

有志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读悦行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成语小故事 |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和吴夫差

02:09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每天学习一点点。

紫竹林祥福

历史成语故事:卧薪尝胆。

01:35

历史故事—勾践卧薪尝胆。

@张百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