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一首诗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一首诗

时间:2023-12-21 12:40:41

相关推荐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一首诗

#答人# 文学史上不少说法于我辈好好读书甚不利,譬如《诗经》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啊,屈原写的是爱国主义作品啊,李白是浪漫主义啊,杜甫是现实主义啊,等等。开卷之际,且先抛却这些说法。

四月

——[先秦]佚名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爲殘賊,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雲能穀?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

匪鶉匪鳶,翰飛戾天。匪鳣匪鮪,潜逃迂淵。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译文:人間四月開始初夏好時節,進入六月酷暑炎天就到来。可恨我的祖先不是善良人,怎讓我受禍灾?這晚秋的風啊凄凄又冷冷,樹木纷紛萎謝或凋零。身遭如此大難心内深憂痛,我到哪裹存身啊方得安寧?冬天是如此凛冽如此無情,呼嘯看吹來這狂暴的寒風。天下的人兒個個都有好命,爲什麽惟獨我遭受這不幸?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貴花卉,既有栗子樹也有那門寒梅。如今遭難枝殘葉落花枯萎,我不知道這到底是谁的罪君看那汩汨流淌的山泉水,有時清澈見底有盱變混濁,孤獨的我天天遭受這宅禍,誰知道何時我能够得善果? 滔滔奔流不息的長江漢水,把個 豐美的南國緊緊包給。我鞠躬盡痒做好本職工作,當政者爲什麽不能善待我? 我本不是蒼雕也不是䳻島,不想象它們一樣直飛高天,我本不是鳣魚也不是鮪魚,不能象它們一樣潜逃深淵。高高的山上生長蕨菜薇菜,低窪的濕地生長枸杞赤楝。不知何以白處的我寫此詩。渲泄我心中的悲苦與哀憐。

注释:四月:指夏歷即今農歷四月。下句“六月”同。 徂(cú):往。徂暑:意謂盛暑即將過去。 匪人:不是他人 胡寧:爲什麽。忍予:忍心讓我(受苦) 卉:草的總名。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草木)枯萎或病瘼(mò):病,痛苦 爰:何。適(shì):往,去。

歸(gūi):歸宿 烈烈:即“冽冽”,嚴寒的樣子

飄風:疾風。發(bō)發:狀狂風呼嘯的象聲詞

轂(gǔ):善、好 何(hè):通“荷”,承受

廢(fèi):大。殘賊:殘害 尤:错,罪過

構:“遘”的假借字,遇 南國:指南方各河流。紀:朱熹《詩集傅》“紀,綱纪也,謂經帶包絡之也” 盡瘁:盡盡力以致憔悴。仕:任職 有:通“友”,友爱,相親 鶉(tuán):雕。鳶:老鷹 翰飛:高飛。戾:至 鱣(zhān):大鯉魚。鮪(wěi):鱘魚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构祸南谪的痛伤之情。作者自称君子,诗中愤愤不平地诉说自己曾为国事操尽了心,并以“南国之纪”的江汉,比喻自己曾是国家的重要角色。可是如今却被放逐江南,受着无穷的灾难。因此他恨自己不是鸟不是鱼,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渊,逃之夭夭了。在这无可奈何中,他只得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悲哀。从诗中“卒章显志”的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来看,诗中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后世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其情实与此诗一脉相通。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告哀”,告什么哀,这可从前面七章找答案。前三章是“哀”的内容。二章的“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哀的集中表现,诗人颠沛流离,遭贬谪,被窜逐,无家可归,贫病交加,仓皇狼狈,犹如丧家之犬。流亡或流放的本身已够悲惨,而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更加深了这种悲哀的程度。用自己先祖的高贵,表示对楚怀王流放、迫害自己的不满,两者用意如出一辙。在客观环境上,一是写经历时间之长,从“四月维夏”到“冬日烈烈”,整整三个季度。从京城流放到目的地,需长途跋涉九个月,道途之凄怆艰辛,流放地的僻远蛮荒可想而知。二是写各季的自然环境,四月到六月是炎蒸伏天,酷热溽暑尽在不言中。“徂暑”,好不容易熬过了暑天,盼望能熬出头,却不知路还远着呢!接着是秋天,“百卉俱腓”,一派萧瑟恻怆景象;再接着是冬天,“飘风发发”,狂风怒吼,严寒凛冽。人们蜷缩在家里,或围炉取暖,或饮酒作乐,他却要在天寒地冻刺骨寒风中跋涉前进,那真是够悲哀的。用心境、环境烘托和加深对“哀”的表现,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后四章是“哀”的原由。前面三章给人迁徙动荡之感,四章起季节与地域都已相对静止,着重抒发诗人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四章点出莫名其妙地受谗毁中伤,‘废’字乃全篇眼目。”因为“废”,哀才接踵而至。五章追思遭“废”的缘故,当是不肯同流合污吧。泉水有清有浊,自己不能和光同尘,所以一天天遭祸、倒霉。诗人在流放地安顿后,在周围漫步,附近有山,山上有栗树梅树,山间还有潺潺流泉,山下则是波浪滔滔的长江、汉水,这就明确点出了放逐的地域在南国。长江汉水有条不紊地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朝廷却纲纪弛败,忠奸莫辨,鞠躬尽瘁却不被信任重用。五章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也包含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后世大诗人杜甫也继承了这种忠君爱国情操,他的《江汉》诗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古往今来,这种耿直倔强的“腐儒”真不少。诗人脱离现实的向往与追求,也正反映了现实的黑暗与残暴。

请欣赏杜甫五言律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只是山河依旧,春天里,城中荒草丛生。伤感国事,憎恨离别,我对着花落泪,听着鸟鸣内心震动。战火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珍贵得能抵万两黄金。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发簪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被叛军掳到长安,在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的春天所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描写了忧时伤乱的感慨。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抒写爱国情怀:

首联写“望”中所见,以“城春草木深”描绘国破后的荒凉景象,为全诗的爱国思想的发展铺垫而埋下伏笔。

颔联写“望”中所感,望花鸟而溅泪、惊心,痛惜皇室、百姓遭受的惨祸以及家人遭受的分离。

颈联写“望”中所想,想到战火不断的国家、家书断绝的家事,直抒忧国怀家之情。

尾联写“望”后所引起的不自觉的动作,描绘因国事、家事而焦虑、忧愁,频频搔首的诗人形象,生动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满腔爱国情怀。

唐代怀素草书秋兴八首欣赏(一)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书法欣赏##草书##书法爱好者##怀素##书法##怀素草书秋兴八首#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唐代怀素草书秋兴八首欣赏(二)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书法欣赏##草书##书法爱好者##怀素##书法##怀素草书秋兴八首#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杜甫40岁白头,而且脱发很严重,连发簪都插不住了。人最害怕什么?没钱!更害怕什么?还没脱贫,已然脱发!而刚刚步入中年的杜甫,两样都占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国家分崩离析、民不聊生,唐朝由盛转衰,人们也饱受折磨。

看着眼前破碎的凄苦之景,杜甫挥毫写下《春望》,其中有一句自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彼时的杜甫只有40多岁,却早已是满头白发。国家破败不堪,妻儿生死未卜,忧愁拢上心头,他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外在的脱发危机,内里其实是杜甫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

自己白发、脱发不算什么,眼前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难民挈妇才是最让人难过的。

杜甫不但心怀天下百姓,更心系朝堂上的皇帝。他有多忠诚呢?苏轼曾评价杜甫为“一饭未尝忘君”,就是指战乱年代里,杜甫自己每吃一顿饭,还要惦记皇上能不能吃饱饭。

情之真切,让人动容!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全盛、渐衰和灭亡,这条人生路,充满了跌宕起伏,也倾注了诗人的拳拳深情。

今天,有书君就带你《重走杜甫人生路,读懂诗圣千古情》。

杜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面对家国破碎他如何做到百折不屈?为什么晚年漂泊的他仍然心怀天下?

你想知道的有关杜甫的一切,都可以在这个1分钱专栏课里找到。

如果你热爱诗词,想用知识充实自己;如果你生活枯燥,想要重燃激情与斗志;如果你身处逆境,想要学习他人的智慧和勇气——马上加入我们的学习阵营吧!

仅需0.01元,你就可以赏析杜甫诗词,阅读唐朝历史。即刻下单,领略“诗圣”的别样人生吧!

#诗词# #国学#

如果他老婆不爱国,杜甫还爱老婆吗?

柒月白泽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杜甫《月夜》赏析:老婆老婆我爱你,心里眼里都是你

03:48

#读哪一句诗词让你感到孤独和悲伤#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春望,每每读起让人无比悲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一生及其坎坷,刚好碰上了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国家由盛转衰,老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这和盛世唐朝形成极大的反差,再加上杜甫是爱国诗人,他的诗大多是抒情,写实为主,所以被后人评为“诗圣”,他的诗被评为“诗史”。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俄乌战争僵持不下,各国纷纷撤侨,乌克兰几十万人被逼离开家园,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春望所描述的和现在乌克兰所发生的何其相似。

俄乌战争造成了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百姓失业,对当前世界经济都影响深远,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通过俄乌战争让我有了危机感,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他的目的就是压制俄罗斯,下个目标就是中国。不管是特朗普政府还是“瞌睡虫”老拜登政府;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力压制俄罗斯和中国,他们唯一的分歧就是先动谁。

的世界经济一定是不好的,国内的经济也一定会被拖累,疫情反复,油价大涨,股票大跌,身边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店铺关门的也不在少数。

给自己的忠告就是多挣钱,多存钱,少花钱,不投资,拒绝碰楼市和股市,多看少动;学一个线上技能,比如,视频剪辑,配音,录屏,写作之类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是明代抗倭名将、诗人戚继光的一首爱国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先抒情后写景,一扫登高望远着眼个人情怀的狭隘,而具有胸襟广阔的家国情怀,以情动人,以忠感人,从而抒发了大无畏的、不怕牺牲、勇敢斗争的忠君爱国之心。

明朝前中期有两大敌人:北虏、南倭。女真,是晚明才形成的新生敌对势力。北虏,指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南倭,指日本的海盗。写《石灰吟》的于谦,就是抗击北虏的功臣,而戚继光则是扫平倭寇的功臣。他一生戎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所有的沿海城市,无数次地抗击倭寇,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望阙台,顾名思义就是登高眺望京城宫阙的高台。当时,戚继光任福建总兵,驻守在福清县。在福清县瑞岩山,他经常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并命名为望阙台。这首《望阙台》就写于这一时期。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这两句是说,在苍茫清寒的海色里,“我”驱驰奔走于沿海,抗击日本海盗,已有十年之久;“我”一个人站在望阙台上,深情地眺望着京城的宫阙。这是写“望阙台之情”。

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诗人已经在抗倭斗争中坚持了十三年之久。这里的十年,只是一个概数,表示作战时间之久。

一个“寒”字,既表现了苍茫清寒的海色,又道出了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极其艰难困苦,与下文“孤”遥相呼应。“望宸銮”,既表达了诗人的忠心朝廷,也希望朝廷能够全力支持抗倭斗争,彻底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此处化用了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之诗境,表达了身为臣子,不忘皇帝的心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两句是说,“我”的碧血,好像是千岩万壑上的繁霜,洒向无数的山峰,染红了所有的秋叶。这是写“望阙台之景”。

我们看见的,仿佛只是洒向千峰,染红丹叶的繁霜,但实际上看不见的则是诗人一颗火红炙热的爱国心。征战十年,初心不变,正如千岩万壑中的一片火红,那是跃动的生命之色,也是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嘉靖皇帝能于1540年写出《送刘伯温》这样大气磅礴的诗作,必然读得懂戚继光笔下的碧血丹心之作。君臣呼应,同仇敌忾,南方倭寇,何愁不破?

戚继光,因南平倭寇,北镇蓟门,歼敌15万,被进封为“少保”。清代袁枚的诗说的好啊,“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除了于谦,这位明代力挽狂澜的少保,戚继光也是同样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一代名将。

《明神宗实录》用十六个字概括了戚继光的戎马一生:“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王晰在演绎戚继光《望阙台》歌词时写道:

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舟外是远东光影/回首望十里长亭/愿此去换天下海波平/归来故土满春景/残阳下角声正连营/又一程三军将行/愿此身赴国疆守安宁/再擂一鼓握长缨……

值得一提的是,从他给五个儿子取名字为: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也可看出他的一颗满腔报国热情。

“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1584年,晚年的戚继光却被视作“张党余孽”(张居正)被雪藏。一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真可谓是“两袖清风存正气,一间陋室透书香”,实现了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丽人生。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国的“诗圣”是杜甫。但是诗圣杜甫和李白潇洒的酒肉生活却截然不同。

杜甫出生于公元7。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天资聪颖,杜甫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15岁就已经小有名气。20岁的时候,杜甫就开始四处游历,同时对政治也有着非常大的期望。

他嫉恶如仇,一面对腐败的朝廷进行批判,一面甘心为可怜的百姓牺牲自己。正是因为在政治上和杜甫的追求相一致,所以他和李白才惺惺相惜,在洛阳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和李白结为好友之后,杜甫就一直在为入仕努力,但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什么结果。

安史之乱之前,他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安史之乱盛起之后,杜甫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这段时期是,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在战乱中,他看到饱受苦难的百姓,开始逐渐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句开始饱含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权贵的批判之意,最著名的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收复之后,杜甫被贬远离长安。这时候,他开始对政治感到非常失望,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等旷世杰作。

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过得十分悲惨。

公元770年冬天,59岁的爱国诗人杜甫死在了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结束了他风雨飘摇的一生。

杜甫用他的笔杆记录下唐代的风风雨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让他为后世留下丰厚的历史遗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