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朱自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朱自清简介

时间:2021-06-02 06:03:11

相关推荐

【朱自清】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于江苏海州(今海东县),祖父朱则余,字菊坡,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十余年。父名鸿钧,历任盐务官、厘捐局长等小官。1903年,朱自清全家迁至扬州。

扬州曾享有“淮左名都”之美誉,繁华富庶,人文荟萃。朱自清在扬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扬州的灵山秀水,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出他温厚谦和的品格。他把扬州作为自己真正的故乡,常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幼年随父母课读,后进私塾攻读经籍、古文和诗词等,其后又入小学。19考入扬州两淮中学,毕业时被授予品学兼优奖状。

19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寒假,他遵父母之命回扬州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完婚。这年冬天,父亲赋闲,原本较宽裕的家庭经济逐渐拮据,他自觉应当尽早分担家庭责任,遂改名“自清”,跳级报考北京大学本科,于19被录取为哲学系的学生。为激励自己积极进取,乃取《韩非子·观行》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为自己取字“佩弦”。他进入哲学系后加倍刻苦,于19提前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风起云涌之新文化运动对朱自清影响颇深。他除致力于功课外,也热心参与学生运动,加入了新潮社和平民讲演团。同时,他开始新文艺创作,先试作新诗,《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912月1日《时事新报》附刊《学灯》。此后,他连作《小鸟》、《光明》、《歌声》、《满月的光》、《羊群》、《新年》、《煤》、《北沿河的路灯》、《小草》等多首新诗。后来,这些诗分别收录在《雪朝》、《踪迹》两个集子里。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应聘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此后一直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先后在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十中学、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处担任国文教员。在江浙教书的五年里,朱自清除与俞平伯共事外,还结识了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结伴同游江浙的山水名胜,共同探讨文艺创作上的问题。

这一时期,朱自清笔耕不辍,写新诗,写游记,写散文,文艺杂志上时常可见他的作品。19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朱自清是早期会员之一。191月,他与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后第一家专门登载新诗与新诗评论的刊物。

193月,朱自清的第一首长诗《毁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毁灭》的写作背景正是“五四”高潮过后的沉寂期,当时许多知识青年在“五四”中觉醒了,但又未找到社会改造的道路,因而他们苦闷彷徨,有的甚至绝望颓废。朱自清当时也非常迷惘,不知路在何方。他在“白云”、“天风”中飘忽,在“深渊”、“伏流”中浮沉,感到极度无助,好像正走向可怕的“毁灭”。但是,无论如何,他都要努力摆脱诱惑的纠缠,“还原一个平平常常的我”,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七发》,由此奠定了他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这一年,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以和俞平伯的一次秦淮夜泛为题材而写成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东方杂志》21卷2号上发表了。该文巧妙地扣住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化,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欲挣脱纠缠,以求心灵之平和而不得的怅然之情。散文笔调细腻、真挚,发表后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作新诗《血歌》,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号召人民起来抗争。

同年,清华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8月,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前往清华任国文教授。从此,朱自清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系统研究,并转向更多的散文创作。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他当时也在游行的队伍中,亲历了这一历史惨剧。3月23日晚,朱自清怀着满腔义愤,开始写《执政府大屠杀记》,强烈抗议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暴行,叙述了惨案的全过程。最后,他悲愤地说:“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例,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间执别人之口!”“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4月2日,他又作散文《哀韦杰三君》,对学生们的英勇表示钦佩,认为韦杰三君“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同时也坦率承认自己“怕”的心理,认为这种“怕”“实在是可耻的”。

“三一八”后,朱自清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然而局势的变幻却使他无法再安坐书斋。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到处弥漫,朱自清感到极其苦闷与彷徨。眼前的道路不清,如何走下去?他在1928年2月的《那里走》一文中,表白了他这种心情。他意识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虽然他这个小资产阶级“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也总得找个依据,好“安心地过日子”。于是他选择了钻进“国学”去消磨一生。然而,在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的境况下,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的是两难的选择,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诅咒黑暗,追求光明,热切地讴歌革命,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革命的真义,当白色恐怖向他们袭来,革命需要他们付出代价,作出牺牲时,他们又无声无息地退缩了。这正是中国这一批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悲哀。朱自清作为其中的一员,心中也常受着煎熬与折磨!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内心最痛苦的时期。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内分甲、乙两辑,共收了他四年来所写的散文15篇。《背影》的出版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望。由于《背影》一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马不停蹄时,与他伉俪情深的夫人武钟谦竟积劳成疾,于1929年11月26日病逝于扬州家中,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朱自清遭受丧妻之痛,又独自承担抚养子女的重担,可谓身心疲惫。而另一方面,随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日盛,他在学校中担任的行政工作任务也日益加重。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校长。杨振声担任文学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也参与了中文系的草创工作。1930年杨振声就任青岛大学校长,朱自清被任命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代理主任。

1931年8月,朱自清休假,赴欧洲各国游历,又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及英国文学。1932年秋,朱自清返国,与陈竹隐女士成婚。当是时,原教务长梅贻琦改任清华校长,梅对朱甚为欣赏,正式任命他为中国文学系主任。此后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均由朱自清主持。这时,闻一多也从青岛来清华执教,这便是闻朱结交的开始。

1934年,他担任了《文学季刊》、《清华学报》、《太白》杂志的编辑。

1935年,开始为《新文学大系》编选诗集。

同年冬,一二·九运动爆发。12月16日,他随清华学生进城游行,对国民党镇压学生感到十分愤懑,对学生甚为同情。1936年2月29日,第二十九军士兵进清华逮捕学生,他于家中掩护韦毓梅、韦君宜等六名女生。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朱自清被清华教授会推举为通电讨伐张学良的起草委员会的召集人。事后不久,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这时的朱自清仍存有正统观念,对国民党仍抱有幻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清华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临时大学先迁于长沙,次年又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朱自清随学校南行,走出了清华园,接触到广阔的现实和人民,深切地体验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同时,他亦为南迁以后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做研究而苦恼。不过,他对抗日的前途还是比较乐观的。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日,朱自清写短文《这一天》热情讴歌这个中华民族新生的日子。

抗战后期,教员们的生活更加艰苦。朱自清家庭负担重,因而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但他仍认真从事繁忙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完成了《新诗杂话》、《诗言志辨》、《国文教学》等著作。然而,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使本已孱弱的朱自清愈加消瘦了,他的妻子陈竹隐也时时为他的身体状况而担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昆明屠杀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的大中学师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一个个年轻学生的血,对朱自清的灵魂进行着一次次的撞击。他深切感到:“余性格中之懦弱,必须彻底革除,此亟需决心。”1946年1月20日,他在昆明文化界反内战的时局宣言上公开签名。

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师生们分批返回北平。7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云南支部负责人李公朴在昆明遇刺身亡。事隔仅仅四天,民盟另一负责人,朱自清的好友闻一多,又惨遭国民党特务之毒手。莫逆之交的鲜血深深地震撼了他的灵魂。在日记中他写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8月16日,已有20余年没写新诗的朱自清悲愤交加地写了《挽一多先生》诗,把闻一多比作“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新中国”的一团火。8月18日,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如期举行,虽然传闻将有特务进行破坏,但参加者仍云集礼堂,朱自清也不顾危险,带着满腔的悲愤前往会场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讲演。

从此,朱自清的思想开始结束过去摇摆不定的中间状态,从学者的行列跨进了战士的行列,他用笔去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变化。这一年的12月,他写了《什么是文学的“生路”?》一文,认为知识分子的“生路”,就是去做这个时代的人,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去表现这个时代。无疑,这篇文章是朱自清思想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言明了文学的“生路”,也指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他返回清华后,受学校委聘为“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的召集人。他用一年多的时间,编成《闻一多全集》,在为《全集》写的《序言》中,他称闻为斗士、诗人和学者。

1947年2月23日,他领衔发表《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宣言》。5月24日,他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而且手执宣言稿到处请人签名。10月24日朱自清出席中国文学系迎新大会及次年元旦中文系的新年晚会时,平时不苟言笑的他,竟然和学生们一起扭起了秧歌。这一举动,令学生们十分感佩,并称这是“向一个新时代学习的态度”。

1948年初,北平一些知识分子创办了一个中间路线的刊物《新路》,成员多数为朱自清的老朋友。他们派吴景超来邀请朱自清加入,且出的稿费特别高,但被朱自清断然拒绝了。

这时,朱自清由于受胃病的折磨,身体越来越坏,但他拖着一身重病,仍坚持上课和写作。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美扶日运动。18日,朱自清为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21日,他让儿子乔森把该月份的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22日又把面粉票退回。这事令他本来就困窘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7月9日,他又签名抗议国民党北平当局“七五”枪杀东北学生事件。

8月初,他的胃病突然恶化,又并发了肾炎。他在弥留之际,仍叮嘱他的妻子陈竹隐不要买配售的美国面粉。12日上午11时40分,朱自清病逝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终年50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