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巴金简介资料】巴金简介

【巴金简介资料】巴金简介

时间:2023-06-08 13:01:29

相关推荐

【巴金简介资料】巴金简介

巴金(1904.11.2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李镛做过知县、知州,置有大量田产。父亲李道河是长子,也做过知县,母亲心地善良,给巴金以爱的教育,让他爱一切人。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巴金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想的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世界》等都受到他的喜爱。在各种新思想中无政府主义给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19,16岁的巴金与他的二哥同时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共读了两年时间。他们不断阅读进步的报刊。巴金特别喜爱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一书和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爱玛·高德曼有关“安那其主义”的文章也给他以很深的影响,巴金称她为自己“精神上的母亲”,并自称“安那其主义者”。他参加由爱国青年组织的“均社”,并参与《半月》刊物的编辑工作。《半月》被禁止后,他与《半月》中的一部分人合办《警群》,出版了一期后就停刊了。接着巴金又参与创办《平民之声》周刊,除了自己编刊物、写文章外,还在《文学旬刊》上发表系列诗作《被虐者底声》(共有12首诗),这是他最早发表的诗,在《草堂》、《孤咏》等刊物上也有诗作发表。

19春,巴金与二哥离开成都到上海,9月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

年底,两人去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共学习了一年半时间,1925年毕业。之后,他的二哥考入了苏州大学,巴金则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因患肺病而没能如愿。后来他回到上海治病,与朋友合办《民众旬刊》,致力于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发表了《科学的无政府主义战略》、《法国安那其党人的故事》等文章,与爱玛·高德曼建立了通信往来,加深了对无政府主义的信仰,并翻译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后改名《面包与自由》),于1927年出版。

1927年1月15日,巴金离开上海去法国留学。在巴黎开始写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参与声援无政府主义者萨柯和凡宰特的活动。1928年夏天,巴金写完《灭亡》,发表时第一次用巴金这个名字。在写《灭亡》的前后,他还完成了三本书稿,包括《断头台上》、《俄国革命史话》和《俄罗斯十女杰》(1929年写完),这三本书颂扬了不同国籍、不分男女的革命者。他也发表了许多文章,比如《理想是杀得死的吗?》、《李大钊确是一个殉道者》等。在《平等》、《东方》等杂志上发表了翻译的《钟时同志》、《巴古宁的无政府主义》等。这一年,他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册)和凡宰特的《一个贩鱼者的生涯》(原名《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的故事》)。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

1929-1930年,回国后的巴金主要从事翻译与写作工作,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多。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册)和普鲁东的《人生哲学》以及克鲁泡特金的自传。根据世界语他翻译了日本秋田雨雀的剧作《骷髅的跳舞》、《国境之夜》、《首陀罗的喷泉》,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剧作《过客之花》和俄国阿·托尔斯泰的剧作《丹东之死》,并开始翻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及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等。这两年间,他依在法国的见闻为素材写成《房东太太》、《复仇》等短篇小说,连同1931年写成的《亚丽安娜》等集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复仇》。1930年初,他还以“五卅事件”为背景写成第二部中篇小说《新生》,经过改写,更名为《死去的太阳》,在当年6月份出版。

1931年是巴金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年。4月份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家》,年底写完,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上每日连载。

全书的发表长达一年零一个月,共发246期。在小说开始发表的时候,他的大哥再也忍受不了封建大家庭的压制自杀了,这促使巴金以大哥为主人公完成这部小说。同一年,巴金还写成小说《新生》和中篇小说《雾》。

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巴金住的上海闸北成为火海。3月份,他写完中篇小说《海的梦》,然后去福建晋江旅行。回来后,以两位少女的遭遇为素材写成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6月份,根据朋友黄子方提供的锡矿材料写成《砂丁》。由于《新生》原稿在一·二八事变中被烧毁,7月份,巴金重写了这部小说。这一年还写成小说《雨》及一些短篇小说、感想等。

1933年,巴金以浙江长兴煤矿见闻为素材写成小说《萌芽》,他希望能如左拉的《萌芽》那样唤起人们的觉醒。5-8月,他到香港、广东等地旅游,9月到北平,与郑振铎、靳以(章方叙)筹办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年底写完了《电》。这样巴金的又一组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雷》是《雨》和《电》的过渡)全部完成了。巴金说里面写的人物全以他的朋友为原型,来反映当时青年们的生活、爱情与追求。同年,巴金创作了《月夜》、《将军》等短篇小说,《将军》受到鲁迅、茅盾的赏识。

1934年,在北平巴金写了几部短篇小说后,11月份就去日本写作。他写成了《神·鬼·人》、《点滴》、重新编写好旧的作品《生之忏悔》。1935年夏,巴金从日本回到上海,担任《文化生活》编辑。1936年6月,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被禁止后,他们又合编《文丛月刊》,1937年3月开始出版。从日本回国后到1937年初,巴金仍坚持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开始写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并写成三篇童话,四篇短篇小说,续写完《俄国社会运动史话》,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告青年》,柏克曼的《狱中记》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七七事变爆发后,巴金等文化界人士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为了宣传抗日,8月间,《文学》、《中流》、《文季》、《译文》四家杂志社联合起来主办《呐喊》杂志,第3期改名为《烽火》,巴金任发行人,上海沦陷后被迫停刊。1938年5月复刊后,巴金任主编,不久又被迫停刊。1938年2月,他把《春》写完;1939年10月开始写《激流三部曲》中的《秋》,在1940年出版,至此巴金的又一力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全部写完。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巴金决定从1940年开始写作“抗战三部曲”《火》来反映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1943年9月写完最后一部。在《轰炸》、《无题》等散文中他也描述了日本轰炸后中国人民生活的惨状。1941年7月,巴金住在昆明,写了《虎》、《猪》、《龙》等19篇散文,都收入《龙·虎·狗》中。12月他以普通人的生与死为题材写成两篇短篇小说《还魂草》和《某夫妇》。从1940年到1943年,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及其他作品。

1944年5月,40岁的巴金和27岁的萧珊相恋8年后结婚。婚后巴金以他的五叔为原型写作中篇小说《憩园》,10月出版。12月开始写长篇小说《寒夜》,1947年写成。这是巴金继《家》之后,代表他的小说最高成就的又一部作品。在1945年,巴金写成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希望通过病房这个小小的空间来影射黑暗的中国社会。

巴金是一位创作量丰富的作家,从1929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里,共写了20部中长篇小说、70多个短篇小说,编写了3部短篇小说集,译著近20部,出版了10本散文集,还有12部左右的杂记等,他的名字不仅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其作品被广泛传播,还被译成英、德、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和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常务理事。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巴金多次出国访问,到过波兰、苏联、朝鲜、越南等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会议。他根据所见所闻,写下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不断的桥》等作品,记下了自己出国的感受,也赞扬了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1952、1953年他到朝鲜,与志愿军战士生活在一起,寻找创作的源泉。

每天的见闻使他感动,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不断地写作,集结成通讯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包括11篇散文)、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包括4篇小说和10篇散文,其中短篇小说《团圆》在1964年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影片),以及散文通讯集《保卫和平的人们》。这些作品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的日常生活及其英雄事迹,也宣扬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但是,巴金并不满意这些作品,从1960年9月开始,他又写了与朝鲜有关的7篇短篇小说,结集为《李大海》出版。同时,还写了同一题材的一篇中篇小说。他整理自己从1927年到1947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从1957年到1961年陆续编定并出版《巴金文集》(共14卷),多达400余万字。

1955年,全国掀起了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巴金不得不发表文章参加这种“战斗”。30年后,巴金写过《怀念胡风》的文章,表示对“自己的表演”“感到恶心,感到羞耻”。1956年在“大鸣大放”中巴金写了《“鸣”起来》、《说忙》、《笔下留情》等一批评论现实问题的杂文。1958年3月他在《文艺报》上发表《法斯特的悲剧》一文,引起了对他早期作品和信仰的批判,巴金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他仍没减轻对新社会的热爱,写的作品主要是赞美社会好的一面,对阴暗面的揭露不多。为响应“大跃进”的号召,跟上当时的形势,他写出了《最大的幸福》、《天上的光荣》等多篇散文,这些作品充满人云亦云之辞,不切实际的为新社会唱赞歌。这是巴金为了“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做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巴金受到上海市文联“造反派”的批判,与王西彦一起被关入文联资料室的“牛棚”。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巴金家被抄了,并经常被拉去示众挨斗,饱受肉体的折磨和人格的侮辱。

1969年他被允许参加“革命群众”的“学习会”。第二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妻子萧珊因为他的“问题”受到牵连,也要挨斗,去扫大街,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身心遭到摧残。她患了肠癌,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1972年8月去世。妻子的病逝,使巴金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打击。

1973年,巴金的“问题”“解决”了,被“宽大处理”后的巴金把屠格涅夫的小说《处女地》翻译好。第二年开始翻译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到1977年4月,完成了一、二卷的翻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的许多作品不再被禁,有的重新印刷,与广大的读者见面。巴金也重新开始了写作,写成了批判“四人帮”的《除恶务尽》等多篇散文,还有11篇创作回忆录。从1978年12月,他开始写“文革”之后最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86年8月写完,它包括五本共150篇散文。这部巨著写作态度诚恳,敢讲实话,巴金不仅做了自我批评,对“文化大革命”也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可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1995年7月,巴金又一部力作《再思录》出版。在年龄已大,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巴金仍仔细地对《巴金全集》(共26卷)的稿件一一校订,历时7年之久。人民出版社从1986年开始出版这部巨著,到1993年全部出齐。

巴金晚年的一个心愿是建成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号召得到了作家们的响应。他亲力亲为,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信,请求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在北京西郊万寿寺正式建馆,他亲自到北京主持开幕典礼。他对文学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能尽快地建成,他首先捐资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还多次把稿费寄给文学馆。

文学馆建成后,他又捐出全部手稿和收藏的其他珍贵资料,多达7000余件。巴金的创作成就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肯定,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表彰。80年代以后,他获得了不少国际性的荣誉。1982年4月,意大利卡森蒂诺文学、艺术、科学、经济研究院授予巴金“但丁国际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国际性奖。1983年5月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授予他“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1984年10月,巴金到香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5月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他“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人民友谊勋章”;同年7月首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授予他,并给予奖金500万日元,他把其中的300万日元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另外的200万日元捐给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巴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月17日,巴金病逝于上海,终年101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