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字范文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总10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总10篇)

时间:2020-06-11 20:41:23

相关推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总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

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

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

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去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极其富有文学韵味: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看《苏东坡传》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语堂写东坡写到一半突然搁笔了,花了大量的笔墨,费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王安石及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直到把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终于倒台,对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这才罢休。林先生笔下的王安石与学生时代历史书上介绍的王安石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历史书上的王安石只不过是个悲剧的改革者,他推行的变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语堂的笔下,王安石的变法不但百害而无一利,连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极其低下,几乎等同于一个千古罪人了。林因为崇拜东坡,极力为东坡辩护,连东坡的家人,他也一并使用的褒词,极具性格。

林语堂是名人,跟林语堂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启超就为王安石写了一本35万字的传记,当然是对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材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的。

有资料说,林语堂本身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作家,他知道写什么样的文字容易吸引读者,加上写名人传记,而且是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写传记,很容易带上个人情感,所以,林把东坡写成神一样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与东坡是政敌,要捧其中一个,势必要踩另外一个了。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哪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尤其是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语堂本人,后人对他的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所以,读书令人思考,说得一点都没错,没事还是要多看看书!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欧也妮﹒葛朗台》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它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对于它,我却始终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喜欢那个美丽善良的欧也妮。她温柔隐忍,对于自己吝啬的父亲,她始终是顺从的态度。但为了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币给了表弟查理,在父亲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币的时候,她因拿不出金币,被父亲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因为此事,她胆小而贤淑的母亲被吓得一病不起,而最终,她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亲,视财如命;她的母亲,懦弱胆小,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不了她;克罗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为继承万贯家财的跳板;而她深爱的表弟查理,在发财后,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最终负了她。

那时候,觉得这样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爱情,敢于把金币给自己爱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顺从的父亲起冲突,真的很勇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个女子而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更为客观地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台这个形象。

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一般人的吝啬,大多是对于别人,而葛朗台却不止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吝啬不说,对自己,也是吝啬得很。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他们一家人却过着近似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从来不买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最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走进这个古人。可以凭借传记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就在这个寒假,我在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地走进伟大诗人与政客——苏东坡的内心。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还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商,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创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强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游行人行。”

在我读完书时,我深深得感受到这位旷古奇才的人生是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万事通,更是一个体恤人民的好官员。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他涉猎的足迹。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那乐天派的精神,而我却是遇到挫折﹑困难总是不能乐观的面对这些挫折,总是低头丧气。俗话说得好:书是一味良药。正是如此,我也因此学起了苏东坡的乐观的性格,是自己开朗。

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个微粒,有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享尽人生。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悟他的传奇人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近几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笔写来。因学识尚浅,直呼“苏东坡”感觉对这一代文豪颇有不敬,下文姑且称其为“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文采盖世,为人仰慕。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当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经东坡先生这么一想象,读者眼前便浮现一幅画面:晚空晴朗,轻柔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里,好似院子里积了一层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轻的腰肢,原来只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那清新绝妙的笔触,那欢快澄澈的心灵,在这短短一行字里一览无余,每每读起,心头总不禁荡涤起层层涟漪。

东坡先生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东坡先生虽文采绝佳,但其一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倘若东坡先生一生官运亨通,顺风顺水,也许他的文采足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绝不会横跨几个世纪,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洗涤人们的思想。

东坡先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猜透他的内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许有时就连他本人自己也办不到,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他的事迹中去感悟、去触摸那个真正的东坡先生。借用评论老子的一句话,东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从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满载而归。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更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影响着后世的人。

东坡先生不仅是个才子,更是个好官。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平民的生活,体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先从内部腐朽开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整日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清高自傲,却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这一刻,他的精神品质超越了他的文学艺术,令后人敬仰和倾佩。

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的人,也是个说不清楚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所识不多,未能将满腹骚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也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希望在日后能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寻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正直有为、坚持自我的乐天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谈及苏轼,满心荡漾如歌的行板,遍地的词花。可东坡,不止于东坡之词所流露出来的淡然自如。读《苏东坡传》才知,他的行止由心,他在与人交往,与内心相处时的和谐,才是他名芳千古的魅力所在。

苏轼与人之和谐,从垂髫之时与家人相处中便体现出来。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与母亲的一段小对话,不仅早早地见出他的心之所向,更体现出了母亲对他的疼爱有加与母子关系的融洽。对话道后汉时朝政混乱,一位名叫范滂的正直学者冒死进谏,被判死罪之后深觉愧于母亲的养育之恩,可范母依然支持儿子去做对的正直之事。苏轼欣赏他的凛然正义,询问自己的母亲会不会容许他长大之后,也变成范滂这样的人,苏母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从小事中见出苏轼与家人之间的和睦,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美。

苏轼在父亲苏洵和弟弟子由的陪伴下学习成长,在他的日后生涯中同弟弟所表现出来的手足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道德之邦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子由同他是最为亲近的,即便长大做官之后,他们也常写诗互赠,身影也常在对方的梦里出现。以前只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只知子瞻对子由之思念情深,却不知子由对兄长付出得更为深切。在苏轼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弟弟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在他的政见最孤立无援的时候,也是子由在背后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政治风暴席卷而来,他们相互担心,互相帮扶,手携着手走过了一路坎坷。苏轼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更足以见他们亲情之深厚,相处之和谐了。

子由对哥哥的帮助是巨大的,苏轼却因他的才华与抱负,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风暴中搏击风浪的海燕。可不管是仕途上的擢升还是贬谪,都没有改变他自始至终都听从着内心真实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做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内心的声音在呼唤他,不要被利欲贪念所蒙眼蔽窍,身心该放在为人民谋真切的利益上。在朝廷上,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勇敢地批判一朝之相王安石,批判这位野心勃勃的革命家,反对他的变法将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地方里,他触摸心底的汩汩清流,感知心海的波澜不惊,与心和谐的同时便做到了与人和谐。任杭州太守时,百姓都爱戴这位富有活力的名诗人。他热心赈灾,在杭州疏浚盐道,平抑粮道,修整西湖,直至今日人们仍叹赏苏堤春晓之美。他关心人民,他热爱人民,他给人民留下福祉,他与人民和谐共处。这,永远是留在人民心目中的一首赞歌。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东坡正是做到了与人和睦,与心和谐,才能在俗世洪流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在历史的潮流中作为巨人屹立不倒。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也应当做到如东坡一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也有着“和谐”二字正在晓喻着我们吗?做到与人与心之和谐,我们也就能更好地漫步人生路,展望美好的未来。

对苏东坡的认识始于一首《念奴娇》,也似乎止于一首《念奴娇》。一提起苏东坡我头脑中便立刻闪现出一个长衫大胡子的中年人在滚滚的长江边上想心事的画面来。

十多年来,这幅画面就像是成语坐井观天里面的那个井口一样尾随着我,让我这只青蛙目力不周。一个人,要知道他的身高、体重、爱好、血型,那种认识就就直观多了;现在的许多明星乃至诗人、作家给我最初的印象多是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介绍。而苏东坡呢?我努力想去追寻他的时候,中间隔了许多东西,包括那恍惚一千年的时光。

我原本并不喜欢苏东坡,尽管也并不讨厌他。东坡能诗,则有李白;东坡能词,则不合规则;东坡能书,则有王羲之、柳公权及几位和尚。于诗而言,我喜欢魏晋之人,于词而言,我喜欢柳七、易安;自习现代诗以来,则又多喜现代诗人,人命众多且生疏,不一一列举。

但在读过一本薄薄的传记只后,我却重新认识了苏东坡。从古至今,只要成其一家,便可流名千古,而苏东坡则几乎精通世间业务,并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先摘一段文字过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北宋文坛领袖,有多方面文学建树,唐宋八大家之一。各种书目对其介绍相差无几,但仅凭这么一点文字来概述苏东坡,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苏东坡出生于眉山一个寒门地主家庭。其父苏询自称“西南之匹夫”,苏东坡说“家世至寒”,苏辙说“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可见苏东坡虽出生于地主之家,但门第并不显赫。不过这些多苏东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父苏询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其母程氏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想必也颇有才学;作为父母,他们为苏东坡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东坡文长,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消多言。我所钦佩的是他广阔的胸襟和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出仕后,东坡在险恶的官场中几经沉浮,最后一再贬谪,从内地到广东,再到海南,始终以一种广大的胸襟承受着一切,乐观、坚强地生活着。我们现在还年轻,日后肯定会遇到各种曲折,而东坡绝对是一个好榜样。

东坡自己酿酒,自己选茶,自己做饭,甚至自己务农。历史上的诗人,自己亲自动手务农的只寥寥几位,而东坡一位大文豪,一位官员,能亲自动手来做这些事情,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方面,我有点讨厌不识五谷的孔子。

东坡还有很多优点,如对广大人民的悲悯等。作为一位封建的文人士大夫,这样的全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了半天,我始终感觉没有把东坡说清楚,只好惶惶搁笔。

几千年来,东坡只此一位,东坡不朽!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因前几日与朋友聊天时,提及到苏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对苏东坡得罪以后,在黄州这段时间的残酷经历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可是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带来历史的震动和惊喜,他把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就出于此处。

这一切来自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的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除黄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当时的黄州荒凉萧条,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庙里。四周寂静,一个朋友也没有。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的对话。

苏东坡来黄州前,正处在一个被史学家称作“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遭遇。

苏东坡在黄州其实很凄苦,他当时优美的诗篇,只不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他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用一封封的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从黄州带出来,却换不回一丁点儿的友谊的信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一个文化人而言,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的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拾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然而他这时写诗文也不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的剥除自己身上异己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漠和静定。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从来不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向周围停止申诉的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响于黄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我喜欢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家中的墙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陈香梅的书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出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可以看作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溜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处事低调,不张扬,不偏狭。不言则已,言必惊人。按古人所云:四十不惑。“不惑”该是对成熟的一个恰当的注解吧。

因前几日与朋友聊天时,提及到苏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对苏东坡得罪以后,在黄州这段时间的残酷经历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可是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带来历史的震动和惊喜,他把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就出于此处。

这一切来自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的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除黄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当时的黄州荒凉萧条,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庙里。四周寂静,一个朋友也没有。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的对话。

苏东坡来黄州前,正处在一个被史学家称作“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遭遇。

苏东坡在黄州其实很凄苦,他当时优美的诗篇,只不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他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用一封封的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从黄州带出来,却换不回一丁点儿的友谊的信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一个文化人而言,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的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拾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然而他这时写诗文也不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的剥除自己身上异己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漠和静定。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从来不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向周围停止申诉的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响于黄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我喜欢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家中的墙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陈香梅的书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寒假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触还是不少的,自以为从小学到现在苏东坡也在书本中出现不少次,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也了解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不过,现在看来,我错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一段是从网上找的苏东坡简介,不是很详细,但却反应出了苏东坡命途多舛,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没有被官场的黑暗玷污,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无所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仅是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同时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更是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同时他温柔敦厚。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得不说,评价很高,但苏东坡配得上这个评价。

苏东坡,一个骄傲的人,但苏东坡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一个天真纯朴、终身不渝的诗人、画家、人民之友,一个本该翱翔于天际的鸟儿,却活在了错误的时代,羽翼尽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们赞叹苏轼,赞赏他的才华,称赞他的诗作,惋惜他的结局。

无疑地,苏轼具备能受人欣赏的一切能力。

他能书会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散发着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一般的光芒,吸引着人们。

他有着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结交。

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其胸襟之博大。

不仅如此,他还靠自己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不少赞誉,这直言不讳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败于此。

变法这种东西,是必须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对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让他无法形成势力。

苏东坡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须处理的对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种方法。

自此,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在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靠着自己闲下来的心,他醒悟了,他说:“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有了闲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轮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

心闲下来了,手脚渐渐忙起来了。

当年苏轼初被贬、再被贬的神态、心境,我们已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只要能轻声吟诵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着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风吹过,竹柏犹如水中藻荇一阵摇曳。

这月、这竹、这柏,成了一位受贬政客、脱俗诗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闲暇时,保存千年的风景!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